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霍雷斯-格兰特的问题,以及和霍勒斯·格兰特基本资料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霍勒斯·格兰特基本资料
霍勒斯·格兰特,这位在篮球世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球员,以其独特的外号“眼镜蛇”而闻名。他的全名是Horace Grant,出生于1965年,身高达到了惊人的208厘米,担任篮球场上的大前锋位置。
NBA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从198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04年。在这期间,他先后效力于芝加哥公牛(1987-1994年)、奥兰多魔术(1994-1999年以及2001-2003年)、西雅图超音速(1999-2000年),以及洛杉矶湖人(2000-2001年以及2003-2004年)。他的多队经历显示了他在联盟中的广泛影响力。
在球场上,格兰特的得分和篮板数据同样出色。他总共拿下了12996分,场均贡献11.2分,投篮命中率达到令人瞩目的50.9%。篮板球方面,他抢下9443个,平均每场就有8.1个。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和对比赛的掌控力。
荣誉方面,霍勒斯·格兰特的表现同样耀眼。他生涯中共获得了4次NBA总冠军,分别是在1991-1993年和2001年。他还曾入选1994年的全明星阵容,展现了他在顶级赛事中的风采。此外,他还四度入选最佳防守阵容第二队(1993-1996年),证明了他在防守端的卓越表现。
关于“眼镜蛇”格兰特的简介
Horace Grant
中文名:霍勒斯·格兰特生于:1965年身高:208cm位置:大前锋
NBA生涯:1987—2004年效力球队:公牛(87-94)、魔术(94-99、01-03)、超音速(99-00)、湖人(00-01、03-04);
外号:眼镜蛇总得分:12996分(场均11.2分,命中率50.9%),总篮板9443个(场均8.1个);获得荣誉:4次总冠军(91-93、2001),1次入选全明星(94),4次最佳防守阵容第二队(93-96)。
91-93年公牛第一个三连冠期间,Grant作为球队首席篮板手和第三得分手(仅次于Jordan和Pippen),立下了汗马功劳(场均13.4分9.3个篮板)。
Jordan首次退役后,Grant成为公牛二号人物。93-94赛季打出职业生涯代表作,场均15.1分11个篮板,并入选全明星。
1994年,Grant作为自由球员加盟魔术队,成为O’Neal和Hardaway的得力助手、主力大前锋,并帮助球队杀入1995年的总决赛,可惜被火箭横扫。
2000年被交换到湖人后,作为主力大前锋帮助球队卫冕冠军。
随后,他又与魔术签约。一个赛季后,Grant被球队裁掉。当时魔术主教练Doc Rivers声称他是球队的毒瘤。Grant随即退役。2003年,还想再拿一次冠军的Grant复出,再次加盟湖人,担任Malone的替补。名噪一时的F4爆冷败于活塞后,他终于死心,再次退役。
本是蓝领楷模,可惜晚节不保。
霍勒斯·格里利的生平
格里利生于1811年2月3日,新罕布什尔州希尔斯伯勒县。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其父Zaccheus Greeley,母亲玛丽(Mary Greeley)。他在14岁时谢绝了由Phillips Exeter Academy提供的奖学金并且离开学校。此后到佛蒙特州的Poultney当印刷见习生。1831年搬到纽约。1834年他创办了纽约客《New Yorker》(主要是从各个刊物上摘抄)。
1836年格里利与玛丽(Mary Cheney Greeley,不定期参加妇女参政运动,女权人士)结婚,格里利婚后很少时间和妻子呆在一起。而他们的七个儿子中有五位都在未成年时夭折。 1838年辉格党的政治家们选择了他运作发行量约在15,000份的Jeffersonian报(政党刊物),辉格党领袖威廉·苏厄德评价说:“比起漫无目的的社会利用,他有非常清晰明确的政治观和理论观。”1840年格里利主编了另一份全国发行量在90,000份的政党刊物Log Cabin,并且以此帮助威廉·亨利·哈里森竞选。1841年他将他主持的刊物合并为《纽约论坛报》,很快成为辉格党最为成功的都市报纸,这份周报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就拥有了上万订户。格里利的余生都在主持论坛报的编辑,论坛报也成为了他政治主张的宣传喉舌,并且树立了美国报纸早期严肃刊物的典范。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阿兰·尼文斯(Allan Nevins)评论道:论坛报树立了美国新闻报道一个新标准——通过对新闻选择的高品位和高道德标准,迎合和反映知识精英诉求。凶杀、丑闻、暧昧新闻、广告以及轻率的个人诽谤都难觅踪影,富有气魄却又不失克制的社论、精确的城市政治新闻、大量的书评和书摘,以及老牌演说家格里利本人给予论说的广泛空间——这一切都使得论坛报成为一张内容充实和富有思想性的刊物。[Nevins i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1931)]
对待社会议题的激进让格里利时常引以为豪,只有少数读者才能企及。格里利被乌托邦所吸引,受到Albert Bri**ane所鼓吹的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在1850年代早期,他聘用了卡尔·马克思(也包括恩格斯)作为欧洲通讯员(尽管他的大多数主张和马克思主义有明显区别)。他推动了所有有关土地的改革,包括homestead laws。1848年12月4日作为辉格党员入选第30届国会,以填补戴维·S·杰克逊(David S. Jackson)的空缺,并担纲此职一直持续到1849年3月3日。
格里利支持对待徙居者的自由政策,在一份1865年7月13日的出版物上,他发出了著名的号召:“小伙子们,到西部去(Go West, young man),和你们的国家一起成长。”也有部分人认为此号召最早由John Soule在1851年的Terre Haute Express上提出,但贡献最大的还属格里利。历史学家Walter A. McDougall引用Josiah Grinnel(Iowa's Grinnell学院的一位创建人)所说,当我年轻时,格里利第一次发出了此号召,我就启程前往西部。
在一场工人运动中,他抨击所有形式的垄断,而且驳回了铁路土地使用的授权。他坚信工业能使所有人富有,并推动高关税。他也提倡素食主义,反对饮酒,凡是他反对的议题,都被他冠以“主义”的名号以引起注意。由于不断拓展的新闻故事、优秀记者的稿件、个性鲜明的针砭时弊,都使得论坛报取得了巨大成功。格里利也因此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杰出报人之一。
由他编辑和报道的有关辉格党政策的解释、候选人的内容在国内屡次再版和讨论。论坛报的言论成为诸多小报的重要参考。然而作为国会议员的身份持续了三个多月1848-1849,但他在众多次的选举职位上的尝试却无一斩获。格里利主持下的论坛报成为反对奴隶制的先锋,他视蓄奴制为奴隶主攫取联邦权利的阴谋和自由进程的阻碍。在1861年的分裂危机中,它持强硬态度,理论上他同意南方可以宣布独立,但实际上他称“有一小撮肆意妄为的暴徒已经攫取了权力”——分裂行径是非法的阴谋,应当被联邦政府粉碎。内战期间他持Radical Republican党的观点,反对林肯的温和做法。1862年夏,他在名篇社论——《两千万人的祈祷》(The Prayer of Twenty Millions)文中要求对联盟国政权采取更猛烈的攻击并且加快释放奴隶。一个月后,当林肯释放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发表后,他发出了热烈欢呼。
当1854年新共和党成立时,格里利将论坛报改版为非官方组织,反对蓄奴扩大化并给予奴隶权益高度关注。在南北战争爆发前,论坛报的全国发行量达到300,000份。
尽管自1860年后他逐渐失去了对论坛报的掌控,言论也变得更少。但1864年他对林肯复选机率的失败主义论调,在论坛报再版时依然引起了国内广泛共鸣。令外界迷惑的是,在1863-64年时他依然持和平的政策观——与铜头党人(得名于共和党人的讽刺)辩论,并且尽可能与南部联邦和解。在1868年大选中支持尤利塞斯·S·格兰特之后,格里利与格兰特分道扬镳。他于1872年加入自由共和党。令所有人震惊的是,这个新党提名了格里利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大选。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也得到了民主党官方的认可(格里利曾在数十年里谴责民主党)。
作为候选人,格里利指出南北战争已经结束,南部政权也已倒台,并且奴隶制也被废除。因此是时候将联邦军从南方撤出,并使人们回到故土。但他被共和党人讥讽为一个疯子、激进分子、叛徒,民众不能信任他。格里利的投票最终远远落后于格兰特。
选举的惨败对于格里利来说并不是1872年厄运的终结。当年格里利由于被菲利普·阿诺德(Philip Arnold)欺骗而陷入1872年钻石诈骗案中。在格里利谋求政治的同时,论坛报的股东Whitelaw Reid也接管了论坛报。 1872年大选后没过多久,格里利的妻子去世。去世前的格里利逐渐丧失了理智,变得极端敏感。
1872年底,格里利在Dr. George C. S. Choate私立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1月29日晚6点50分,格里利去世。
格里利生前要求葬礼从简,但他的女儿们还是给予了他高规格的葬礼。格里利葬于纽约的绿荫公墓(Green-Wood Cemetery)。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霍雷斯-格兰特和霍勒斯·格兰特基本资料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