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风声鹤唳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声鹤唳”什么意思
意思是:形容惊慌疑惧。
唐朝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近义词:草木皆兵
意思是: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的多疑心理。
出处:唐朝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十分严整。
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里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劲旅啊。”)
风声鹤唳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释义: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成语辨析:唳,不能读作“lèi”。不能写作“戾”。不能用“杀的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
成语来源:
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惊闻鹤、鹤唳风声、鹤唳心惊、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
典故
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让苻坚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派兵渡河去偷袭秦军。
秦军大败,那些侥幸逃脱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拼命地奔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写成“草木皆兵”也可,用来形容非常疑惧,惊恐不安。试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把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可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语出《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已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公元383年8月,苻坚引兵八十万浩浩荡荡地挺进淮河,进攻东晋。东晋听闻后,满朝文武尽皆大惊失色,人心惶惶,甚至有人主张投降。宰相谢安力主抗敌。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他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同年十月,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弱小的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败其先锋,以挫其后军锐气。谢石听从他的建议,派部下刘牢率精兵五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第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灰蒙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士气高昂。他不禁暗暗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贝峦,地势非常险要。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走动。苻坚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百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了谢石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定战。结果,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路惊吓,回去不久就死了。
关于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和风声鹤唳的意思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