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属于什么级别
大公网属于国家级媒体。
大公网是一家全球中文网络媒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属于国家级媒体,主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中文读者。
大公网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其国家级媒体的属性。作为一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大公网及时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传递政府的声音,解读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它的新闻报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大公网还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事件,为海外华人及国际社会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其深度报道、独家评论等栏目也深受读者喜爱,为公众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大公网凭借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国家级媒体的重要一员。其在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和多元的视角。
大公网的大公标识
2014年08月18日08时18分,启用新版网站标识。
新版网站标识,更好地突出“大公”从近现代沿袭至今的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112年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大公精神,诠释大公网“香港视角、中国观点、世界表达”的媒体理念。
新标识回归极致的简约之美,去芜取精,体现了我们对完美的新闻产品永不停歇的追求。
新标志的中文部分承袭了严复先生题“大公报”的“大公”二字,经过字体角度修正,字体苍劲有力,舒展合理,在继承大公报光荣传统的同时,赋予了LOGO更多的现代气息,更有时代感,更贴近当下的网络媒体世界。
英文域名的字体进行了重新设计,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简约易识别的审美风格。
新标识的主色采用了“金”色作为基调。金色,意味着高贵、光荣、华贵、神圣、忠诚,是一种最辉煌的光泽色,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它是太阳的颜色,寓意着温暖与幸福,象征着朝气和动力。也预示着“金字招牌”的新辉煌。
大公报有什么特点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公司时期和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后五十二年在香港办报的时期。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把她当作一个辞条合起来写的。
在旧中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大的影响。是当时舆论界的重镇。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时期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朱启平在米兰里号战舰上所写的那篇题为《日落》的通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性的名篇。第一个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报道中苏建交后苏联情况的,是《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开发行。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周恩来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曾经肯定了三点,即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她是坚持抗日的;第三,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的一百零八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十二条。(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干等)占九分之一。列名《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三十六人之多,是所有报纸中最多的。
《大公报》培养出来的著名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曹谷冰、金诚夫、李子宽、费彝民、王文彬;著名主笔如王芸生、徐铸成、李侠文、蒋荫恩、曾敏之、谭文瑞,著名记者如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著名政论家梁厚甫,著名报刊活动家金庸等等,不仅蜚声于时,在两岸三地和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大公报》的贡献,还表现在她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还在出版的香港《大公报》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见一九四七年版《香港年鉴》)1994年大公网的创建,在香港成为最早的网络新闻媒体之一。香港《大公报》复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爱港报纸的历史。香港回归以前,为支持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香港回归以后,为香港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
二00二年,《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翔实为特色,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声誉。《大公报》是联合国推选的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它是唯一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荣誉奖章的中文报纸,全亚洲获此殊荣的也只有两家(另一家是日本的《朝日新闻》)。
《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新闻版面包括世界要闻、香港新闻、中国新闻、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以时事为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经济版面十多个,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极具参考价值。此外,《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受到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更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大公论坛》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此外,专题版面有《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体坛长短镜》等,各具特色。
副刊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天天和读者见面的《大公园》、《小公园》、《新园地》、《世界新潮》等之外,每日并出两大版《娱乐》、还有《星踪》、《神州新姿采》、《寰球特写》、《摄影》、《文学》、《科学》等周刊,以及不定期特刊,讯息量丰富。
本报每周一期的《中国西部》和《中国民企》专版,特为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设立,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中国西部》专版其中六个版面荣获二年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全年新闻大奖。
《大公报》还有不少附属刊物,如逢星期六出版十六开彩色杂志《大周刊》,内容丰富,是增广见闻的消闲性读物,甚受本港及内地读者欢迎。
《大公报》与时并进,不断充实内容,更新版面,越来越受到本港、内地和海外广大读者欢迎,销量日增,目前除在香港发行外,还营销中国大陆,发行网遍及全球五大洲逾百个国家和地区。每日来往穗港的直通火车、飞翔船,以及内地各大城市主要宾馆均有《大公报》发售。
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大公报》菲律宾版,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此外,《大公报》还有海外版,营销欧美各地。
《大公报》互联网电子版除发布当日大部分版面内容外,还发放即时新闻,让网上读者即时获取最新讯息。日点击率达一千万次,以欧美地区读者居多。
《大公报》是获香港特区政府指定为刊登有关法律性质广告的有效刊物。《大公报》读者以企业决策人士及商贸界人士居多。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