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塞琳·曼斯菲尔德简介
新西兰出生的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全名Katherine Mansfield,于1888年10月14日诞生,1923年1月9日英年早逝。她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闻名,被誉为短篇小说**,其作品中融入了诗歌的韵味,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冲突,行文如丝如缕,令人难以捉摸,深受契诃夫影响。
曼斯菲尔德在19岁时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追求文学创作生涯。1911年,她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出版,这部作品反映了她早期梦想的破灭。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在评论家约翰·默里主编的《韵律》和《蓝色品论》上发表了大量作品。1918年,曼斯菲尔德与伯登离婚后,与默里结为连理。她的短篇小说集《序曲》表达了对新西兰故乡深深的思念,这部作品与后续的其他故事合编成《幸福》,于1920年出版,是她事业上的转折点,也是她艺术手法的鲜明体现。
曼斯菲尔德的创作高峰期在1920至1922年间,她的杰作如《园会》(1922)中,新西兰背景的《在海湾》、《航程》和《陌生人》等作品,以及表达内心苦闷的《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展现了她无与伦比的才华。她的晚期作品,如《鸽巢》和《幼稚》,在她去世后被整理发表,继续展现她的文学魅力。
曼斯菲尔德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曼斯菲尔德,1888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父亲是新西兰银行行长。她19岁到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创作有短篇小说、诗和文学评论,并与人合译过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
曼斯菲尔德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1911)是1909年旅居巴伐利亚时的试笔,嘲笑了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对当地婢仆和妇女深表同情。以后出版的有《幸福》(1920)、《园会》(1922)。她死后出版了《鸽巢》(1923)、《幼稚》(1924)等4部短篇小说集。《玩具房子》写洗衣妇的两个**在小学极受歧视,偶然被富家小姑娘邀去家中看玩具房子,遭人斥逐。《园会》中,谢太太穷苦的近邻不幸身亡,遗族正在伤心,她却在园中奏乐宴客。两篇都从侧面表现了阶级对立。
婚姻悲剧是曼斯菲尔德探讨的又一主题。《幸福》中的主妇发现丈夫同她的女友私订约会,幸福感完全破灭。《杂货店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本来在繁华的港埠工作,丈夫却把她迁到荒村野店,并毁了她的健康和青春。出于报复,她枪杀了他。《白丽尔小姐》、《金丝雀》等则显示了单身妇女晚景的凄凉。《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写两个女人已届中年,尚未许嫁,在父亲死后他们不敢私自作主,作品不乏悲哀。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有少数作品表现了生的欣悦。如《幼稚可也很自然》表现少年初恋时的天真。《前奏》、《在海湾》两部中篇小说则以优美的散文描绘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的情趣。
因环境所限,曼斯菲尔德生活面不广,笔墨过于纤细,他伸张正义,同情弱小,憎恶强横。
曼斯菲尔德在艺术上深受契诃夫的启发,不设奇局,不求曲折的情节,注重从看似平凡的小处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自有诗意。
曼斯菲尔德是俄亥俄州的哪个区域的城市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中北部,曼斯菲尔德这座城市与阿克伦保持着约88公里的车程。作为一庛建立于1808年的历史悠久城市,曼斯菲尔德在1857年正式升级为城市。它在区域交通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铁路,也是公路的交汇点。
该城市人口约为54,000人(1980年数据),而大市区的人口更是达到了131,000。这里经济多元化,拥有繁荣的工业基础。曼斯菲尔德以电气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生产各种电器产品,同时也生产钢铁制品、黄铜制品等重工业产品。此外,橡胶、塑料产业在这里也占据一席之地,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业同样蓬勃发展。
能源方面,曼斯菲尔德附近丰富的资源使得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些产业的交织共同支撑了曼斯菲尔德的经济活力和城市化进程。
扩展资料
曼斯菲尔德(1888~1923)Mansfield,Katherine英国作家。1888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1923年1月9日因肺病卒于法国枫丹白露镇。19岁到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创作有短篇小说、诗和文学评论,并与人合译过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