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安全教育知识讲座观后感
星期天上午,我观看了泰安电视台农科频道播放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避震、面对火灾我们该如何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天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掌握了更多地安全知识之后,在灾难降临时就有可能有更多的获救机会。我懂得了以下几点:
1.过马路安全
指挥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
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俄3国的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以期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所言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给人类带来磨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规避事故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在自然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重大事故“上海踩踏事件”中,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面对灾难时不具备相应的避险能力,从这些灾难中可以看出“生命安全教育”比较缺失的问题越发凸显,再次引起国人的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中
关怀生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在日本、俄罗斯两个国家得到较早实施。
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促使日本从国家层面重视危机教育,较早就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首先一条就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据湖南泸溪籍留日早稻田大学学生张杰介绍,日本从小学到高中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区别对待,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同时,日本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赔偿制度方面比较完善。
通过地方、学校和社会及个人等多种渠道筹集学校意外事故补偿的支付金,承担学校应该承担的补偿责任。张杰说,日本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赔偿制度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学校不会“因噎废食”终止或隐性终止学生应该得到体育运动教学和指导。
当前,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诸方面都进行着正常的往来,学校体育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记者试图初步了解和分析俄罗斯实施的生命安全教育。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唐宏贵曾留学俄罗斯,对俄罗斯《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兴起与实施状况颇为了解。他介绍,俄罗斯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废止《青年应征训练》课程代之以《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唐宏贵认为,“俄罗斯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
“相比俄罗斯、日本,我国生命安全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存在一些不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没有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当前从幼稚园到高校,有关生命教育的体系几乎为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思想、轻行动”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各级各类学校关于安全教育之重要性的认识和行动常常只落实在文件和会议报告中,但又以缺乏财力、物力、人力为由使安全教育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仅局限于纪念日、一两次的活动日,以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橱窗海报等形式进行的生命安全教育形同作秀。
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分析其原因,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只说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素质教育喊了数十年,但学生的升学压力依然大,迫使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对其他事情无暇顾及,对生命安全的教育更是时有时无,同时,许多学校规避责任和风险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和安全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采取“关门”办学,禁止学生春游等校外活动,更有甚者禁止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或体育比赛等等,这些极端的安全保护是生命教育的逃避,更是扼杀了学生学会生存的本能。
生命安全教育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目前在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一些关于“了解并学会常用救生方法”、“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等的内容,但没有对逃生自救等身体预防知识的执行作明确的相关要求,显然还不能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教条化,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学校体育教师作为引导学生驾驭各种意外场合、各种类型的自求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启蒙者,他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误区,仅仅是将学生在课堂上规范起来,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
家长的行为方式是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的一大桎梏。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家长怕孩子累到;学校组织学生户外写生或者春(秋)游,害怕孩子受伤,等等。迫于这些无奈地现实,许多学校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不得不取消了多项集体活动。
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可合二为一
记者在中小学校走访期间,多所学校的负责人就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提出了建议,“要改变以往零星式安全教育和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性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年来,欧美、韩国先后都选择体育课程这个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他们的成功案例对我国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教育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教育的常态化运行,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把“三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范畴。云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王帆建议,将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进行融合,并通过体育的情景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创新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景,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开拓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内容。
强化专业教师自身能力,重构教师专业素质。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扩展,最终实现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身体教育完美结合起来。
学校体育课程不是为了教学生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迎接升学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所说的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存需要的基本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可行性。“尽快建立起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
一、高度重视体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理,重视体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学生的安全为主体,时刻以安全第一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体育运动中包含剧烈运动、器械运动、角力运动、极限运动等,这些运动都属于挑战与风险共存的运动,并且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控能力差、平衡协调能力差、掌握力度能力差,更容易因疏忽造成意外伤害而引发安全事故。教师要加大向学生灌输体育安全教育知识的力度,时刻提醒学生随意运动而引发的严重后果,对于不恰当的运动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和纠正,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促使学生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伤害的发生。
二、注重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做好提前预防措施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和原则进行教学,要规范体育课堂纪律,要求学生统一运动着装,统一服从指挥,遵守体育课堂纪律,严禁各类违规现象的出现。在实际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安排适宜学生的运动项目,并时刻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带领学生做足放松运动,做好安全预防准备,避免意外拉伤等。
三、合理选择运动器械和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
体育运动离不开运动器械和场地。在小学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认真检查教学中所用的体育器械和场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选择适宜小学生的运动器械,减少运动中的危险系数,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异常,要注重观察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情况,及时引导和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宣传活动,做好学生心理、情绪的教育工作,排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小学体育安全教育问题,教师要以客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通过各种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预防和避免意外伤害,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在安全保护下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专题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