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书法甲午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清朝书法家有哪些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赞美春天的诗句书法

1.关于春天的诗句书法

书法甲午人(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关于春天的诗句书法 1.描写春天的诗句行书

春天/诗句大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书法甲午人(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张若虚(唐代)-《春江花月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宋代)-《春日》

书法甲午人(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唐代)-《次北固山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唐代)-《忆江南·江南好》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唐代)-《江南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唐代)-《鸟鸣涧》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宋代)-《蝶恋花·春景》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五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白朴(元代)-《天净沙·春》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元代)-《天净沙·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唐代)-《绝句二首》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唐代)-《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唐代)-《大林寺桃花》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唐代)-《回乡偶书二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唐代)-《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苏轼(宋代)-《望江南·超然台作》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李清照(宋代)-《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唐代)-《客至》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晏殊(宋代)-《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宋代)-《丰乐亭游春·其三》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苏轼(宋代)-《江神子·恨别》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施耐庵(元代)-《念奴娇·天南地北》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卢纶(唐代)-《长安春望》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李白(唐代)-《早春寄王汉阳》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弃疾(宋代)-《汉宫春·立春日》

2.硬笔书法甲午年初冬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四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唐王涯《春游曲》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肃肃花絮晚,

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

春远独柴荆

唐杜甫《春运》

3.有关春天的诗句`

村居清代·高鼎七言绝句作品原文: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作品信息【名称】《咏柳》【年代】盛唐【作者】贺知章【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原文咏柳⑴碧玉妆成一树高⑵,万条垂下绿丝绦⑶。

不知细叶谁裁出⑷,二月春风似剪刀⑸。注释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此诗描写的是垂柳。⑵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⑶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⑸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似乎。译文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首都的书法底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1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2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3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4

北京著名书法家启功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自述

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族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家族背景

启功为清朝皇室后裔,属正蓝旗,为雍正帝九世孙,远祖是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父亲恒同封奉恩将军。清朝皇室虽姓爱新觉罗氏,但启功明确表示不再以“爱新觉罗”或“金”为姓氏,而以“启”为姓。

师从贾尔鲁(羲民)和吴熙曾(镜汀)学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姜福)学习古典文学。曾受业于史学家陈垣,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启功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脑中的方正启体。

2005年2月9日下午6点,因突发脑血栓形成住进北京北大医院,昏迷至6月30日2时25分,因脑血管、心血管病并发症逝世。

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张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史称“性颖敏,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因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丧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工书法,初从董其昌,擅长行楷书,精于“馆阁体”,曾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其:“书名最烜赫,其笔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书。

乔大壮(189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华阳人。

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尸。少年游学京师,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1915年任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镇压学生运动被辞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许寿裳惨死,深受**,同年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黄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刁戴高,清朝书法家,学者。擅绘画,工诗词,通韵律。字共辰,号约山,浙江慈溪人。少时以诗书名,后多病,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诗习书。法颜体柳体,擅写榜书,笔力雄健。生前求书者络绎不绝,拒不为名人显贵署名,曰:“吾书五尺童子望而识之,奈何俾捉刀乎。”

丁传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沧桑词客、贪嗔痴阿罗汉、招隐行脚僧。江苏丹徒人。清代书法家。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副贡,陈宝琛荐为礼学馆纂修,后寓居津门。工书法,不订润例,求字者洛绎不绝。著有《闻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等。《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传。

范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

明朝贡生,善书法。家贫,著述不辍。清初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因庄廷鑨明史案被逮捕,后与查继佐、陆圻等无罪开释。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传》。

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书法家。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创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法,为张照女婿,在“玉虹楼”上苦练12年,得其笔法,后学宋代“四大家”,造诣颇深。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继涑是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昭焕不满继涑插手府务,以“房屋越制”、“妄图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后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梁巘(?—1785年),字闻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县)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父亲粱接孟。初为咸安宫教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于寿春书院。工书法,初学李邕,与孔继涑称“南梁北孔”,与梁同书、梁国治有三梁之称。殁后葬于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著有《评书帖》、《论画笔记》。

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会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属上虞)人。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标,当过刑部司狱,有惠政。国治自幼颖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广东乡试正考官,隔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1760年)署粮驿道,三十八年,还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工书法,自谓在谢太傅、张曲江之间。洪亮吉谓之堆墨书。时人将他与钱塘梁同书、毫州梁巘并称“书坛三梁”。卒时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

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龄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诗正(1697年—1763年),钱塘人,文泓侄,字养仲,号芗林。清代书法家。

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岁始能言,长于文学,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时历任礼、刑、户、吏部侍郎,官至东阁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师颜真卿、李邕,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诗醇》。十二年选入上书房。病逝时家无子侄,许多财物被窃。赠太传,谥文庄。其子梁同书亦是书法大家。

梅调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书法家、画家。其书法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幼学颜体,几可乱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心研习魏碑书法。梅调鼎长年在上海、宁波二地做账房先生,家中清贫。其书法对海派书法影响很大,并开创了近代浙东书风。

沈景修(1835年-189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号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兴)人。

同治四年(1865年)拔贡,为分水教谕。善书法,得杨少师(杨凝式)《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悲盦。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沈道宽,1772年-1853年,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先世居于鄞县,后来入籍大兴(今北京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县、桃源做知县。工于书法,擅长画山水画。享年八十二岁。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王文治工诗文,善书法,工书法,以行草尤擅胜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后笃信佛教,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1]。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郑州十堡”工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帝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罢归。

吴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于篆书,少从陈硕甫学篆,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启发,结合小篆与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斋集古录》、《古字说》、《权衡度量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

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清梁巘《评书帖》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领5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杨宾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父亲,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来到宁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将东北沿途所闻所见,撰成《柳边纪略》一书。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竟卒戍所,不许归葬。杨宾四处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天,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晞发堂诗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舆,晚署豪叟,中国江苏常熟城区人。中国清代书法家。

少从李兆洛学,精于《管子》、《庄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杨以篆书著称于世,尤爱“篆籀之学”,初学怀宁邓石如,后吸收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阳冰;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七言联》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清朝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平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法,学董其昌、米芾字体,入直南书房,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对李光地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书如天马赋轴》,又擅长画花鸟、走兽,形象逼真。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官。著有《充斋集》。

文章分享结束,书法甲午人和清朝书法家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专题推荐:

欧锦赛2024动态

2024年欧洲杯资讯

巴西甲级联赛积分榜

巴西甲级联赛资讯

巴西足球甲级联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