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是哪一年的春晚
《唐宫夜宴》是河南卫视2021年牛年春晚的节目。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郑州歌舞剧院舞蹈作品,编导:陈琳、袁时。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
《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一组13件,包括8件乐俑和5件舞俑。
作品讲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叽叽喳喳地去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
《唐宫夜宴》共分5小段,其一是博物馆中的“定格”;其二是乐俑“活化”之后,在花园中穿行嬉戏;第三段是夜幕降临,少女们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敛起了妆容,有的忽然被触动了思乡之情,举起手中的笛子吹奏,有的在舒缓的音乐中恹恹欲睡。
但是紧接着,庄严的号角声响起,所有人立即整装列队步入殿堂,呈现出专业的一面,在夜宴上奉献了一场精妙的演出;最后一段,少女们逐渐背向观众,回到一开始的定格造型,重新化作“远去的历史”。
2021年2月10日,河南卫视春晚首播之后,《唐宫夜宴》率先在当地引发盛赞。随着节目视频在网络端的二次传播、电视台的重播,其精致诙谐的舞蹈编排、雍容大气的高科技特效,乃至于圆润讨喜的“唐宫少女”形象,均获得了文化学者、文博爱好者以及舞蹈观众们的好评,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唐宫夜宴》火出圈的原因
截至目前,《唐宫夜宴》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唐宫夜宴》缘何能火出圈?答案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进行生动的当代演绎。
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唐宫夜宴》中,她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中,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烂漫,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文化。
可以从以下三个具体的点来了解该作品火爆的原因:
✨1.厚重历史感结合当代视觉审美,让唐三彩乐舞俑“活”起来;
“洛阳”曾是大唐“东都”,在这里出土的“唐三彩”正是《唐宫夜宴》的灵感来源。为复原唐俑的丰腴饱满的形象,姑娘们穿上了塞着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特制棉花鼓起了腮帮;仕女们的眼角画着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风靡唐代的潮流面饰“斜红”;每位演员都要戴上沉重而繁复的发饰,披上唐三彩色样的纱衣,考究的服化道让千年前的唐代仕女形象逐渐生动具体起来。
✨2.数字技术制造“博物馆奇妙夜”,让国宝、国风、国潮“融”于一炉;
多件国宝的加入,不仅为俏皮娇憨的舞蹈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底蕴感,也让观众对节目的回味无限延长。舞台上,唐俑们游走在河南出土的文物之间,一转身又误入了中国山水画卷,还能穿梭于星空下的湖水边、华丽恢弘的宫殿中。如此美的场景是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利用抠像,三维,AR等数字技术进行创作,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制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梦境,将电视文艺与技术革新的融合推到新的影视艺术美学高度。场景的不断变化让观众能够更加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流长。
✨3.“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业内人士指出,历史的色彩虽已斑驳淡去,但厚重的传统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将新技术纳入创意视野,主动拥抱技术革新,是当下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的发展成熟,舞台的艺术呈现方式不断更迭,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技术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唐宫夜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调性,通过少女的娇憨可爱,逗趣与烟火气,民俗风相融合,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人们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大火出圈,它“美”在哪里
南卫视元宵晚会堪称视觉盛宴,《唐宫夜宴》每一帧都美出了圈。
相比其他卫视元宵晚会的群星汇聚,星光暗淡的大象台(河南卫视),却凭借其精心设计的《唐宫夜宴》,“美”出了圈。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大火出圈,它“美”在哪里?
首先,“美”在了它给观众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上。都说对一场表演最高等级的夸奖,就是说它“美成了一幅画”,而《唐宫夜宴》的舞台,随手一截就是“一幅画”,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达到了可以做手机壁纸的地步。14位表演的小姐姐,仿佛真的是从古画上“复活”,走下来的唐朝女子。节目组在她们的服饰妆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贴花钿、描斜红,身上穿的齐胸襦裙,更是满满的唐朝风味。而这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也让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代入感十足。
她们的表演,或噘嘴卖萌、或嬉笑打闹,都将少女的灵动与娇憨,表现得活灵活现,一动一静间,观众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唐宫女子,真的行走在眼前,舞台有着强烈的视觉震撼。其次,《唐宫夜宴》“美”在了它匠心独到的设计上。
河南卫视这次的元宵晚会并没有安排主持人,所有需要主持人出面的环节,都由14位唐宫小姐姐代替了。
她们用优美的舞步,衔接了一场又一场的表演:汪苏泷的《娱乐时代》、GAI的《华夏》、霍尊的《鹤莲方壶》,每一场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衔接表演,《唐宫夜宴》的转场设计也花了很多心思。每次转场,都是从博物馆进行的,且每一个转场所加的节目,都和博物馆里的内容有关。场景转换时,小姐姐们会幻化成小小的陶俑,既有趣又富有新意。
还有个转场,从现代的舞台场景,一下子切换到了古生古色的唐朝宫廷,极具穿越感。借着“穿越”,唐宫小姐姐们还分别来到了洛阳的应天门和明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以及登封的观星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表演。其中,最惊艳的应属在洛阳明堂表演《芙蓉池》的那一场了。小姐姐们身穿金色裙子,手握莲灯,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情,将洛阳古都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直呼“不够看”。而关于这些巧妙的设计,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表示,这场表演运用了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再加上演员的多次录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这才呈现出了最后“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一场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与时间的付出。
最后,《唐宫夜宴》还“美”在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上。
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是在河南建都的,洛阳更是被历代文人认为是“居天下之中”。
这次《唐宫夜宴》其中的一个拍摄地就是洛阳的明堂。节目组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看的舞蹈,放在了这个1:1复原的建筑里。精美的舞蹈配上号称“万象神宫”的明堂,画面既优美又具有历史的沉淀感。
还有登封的观星台,节目的执行策划徐娜解释说,选择观星台,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体现先辈们对天文的好奇与探索。另一个原因是春晚的《天地之中》里面,设计了一个虚拟的观星台,当时有不少网友对观星台是虚拟的而不能去打卡表示遗憾,所以,节目组这次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观星台,也是真的很有心了。
当然,这些都是河南文化底蕴的体现。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年的历史沉淀,才能在如今的舞台上,运用AR等技术,将其璀璨的历史文明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编导陈琳也认为,《唐宫夜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历史文化、精品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也是郑州文艺创作一直努力探索的结果。真正有底蕴的文化,既能一下子冲击到你,也能在震撼过后,让你感受到回味无穷的意味,而河南文化就有这样一种深厚的底蕴。
《唐宫夜宴》不管是从视觉效果,还是它背后的巧思设计、历史文化,都足以打动人心。它美,但不仅仅只有美。
专题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