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 观后感
7年前的7月13日,十三亿中国人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而沸腾的情景犹在眼前;24年前,许海峰在洛杉矶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枪声仍然难忘;76年前,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赛场上的孤独身影依旧能够刺痛中国人的眼睛。
从一人参赛,到13亿人共同参与,76年中国奥运史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抗争到融合、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刘长春的儿子、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鸿图借用父亲的话来为祖国喝彩:“国运衰则体育衰,国运兴则体育兴!”
一个人的奥运抗争:
“刘长春是参加奥运会的第一名中国运动员,他以代表中国而不是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行动来抗争侵略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通过派人参加奥运会来使伪满洲国合法化的图谋,这才是刘长春当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真正意义所在。”大连市体育局副局长孙新生这样认为。
刘鸿图说:“父亲1909年出生在日本占领下的大连,年幼的他从小亲眼目睹了殖民统治下家境每况愈下的惨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父亲正在沈阳东北大学就读,这激起了他的报国之志。因而,当日本人宣称刘长春将代表日本人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时,父亲义正辞严地发表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马牛耶!’”
刘长春是抱着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壮烈心态去参加奥运会的,但是祖国的封闭和弱小却使他差一点报国无门。当时的民国政府以“经费不足”为由,无视民间提出参加奥运会的呼声。依靠张学良捐出的8000银元,刘长春经过长途跋涉,代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现在1932年的洛杉矶赛场。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虽然刘长春在100米、200米两项比赛的预赛中即遭淘汰,但他用自己的抗争,很好地契合和形象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
112枚金牌的奥运突破:
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的刘长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摘掉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帽子,落后的旧中国甚至让这位中国奥运第一人很难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刘长春以体育教师和田径教练的身份重返运动场。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担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的刘长春有感而发:“旧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处受辱,那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国的国旗在奥运会上升起;今天,祖国富强起来了,中华民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腾飞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1984年7月29日,距刘长春留憾去世一年之后,距他首次参加奥运会整整52年,在他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洛杉矶,许海峰获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可以告慰刘长春的是,不但“东亚病夫”的旧痕迹早被彻底抹掉,而且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比解放前的35岁翻了一番还多,近3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而且从第一金开始,中国奥运代表团在6届奥运会上已经夺得了112枚金牌,世界甚至纷纷在猜测,中国是否会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一。
十三亿人的奥运梦想:
76年前,刘长春用参加奥运会宣示中国的不屈;24年前,许海峰用奥运第一金见证中国的兴盛;如今,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将使十三亿东道主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真正参与者。
“如果说,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政治意义高于体育,那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就还原为体育,开放、强大的中国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与世界的融合。”沈阳体育学院教授于秀表示。
奥运,不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成为十三亿人的共同梦想,因而,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偌大的中国成为欢乐的海洋,多少人彻夜无眠;因而,10万个赛会志愿者的名额才会引起100多万人报名角逐;因而,十三亿人身体力行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于秀说:“2008年中国遭遇了特大冰灾和特大地震灾害,但是正像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写下的‘多难兴邦’,中国的强大步伐会一如既往地坚定,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而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中国更加开放的形象。”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雅典奥运会火炬接力项目负责人戴恩·佩奇认为这一主题没有单独强调中国,而是表现了世界融合的概念。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民族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奥运村就是小小的地球村。以奥运为媒,十三亿中国人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正如何振梁在7年前申奥陈述时所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必将创造历史。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剧情简介
此片是献给中国奥运先躯刘长春及中国奥运历史上不甘屈辱不懈奋斗的民族英雄1932的上海,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李兆林饰)站在甲板上,百感交集,陷入了对往日的回忆……
尚在东北大学读书的刘长春就已经展现出了短跑天赋,并由专门聘来的德国教练训练。九一八中断了他的学业和训练,但却没能泯灭他心中对奥运会的渴望。
占领东北的日军也看中了刘长春的天赋,并设计以威逼他代表满洲国出征奥运会。刘长春怀揣奥运梦想、离开家乡,力尽坎坷,但最难以承受的是同胞的误会和指责。而漫漫奥运路,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
在曾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少帅张学良(胡军饰)的支持下,他终于得以踏上远航洛杉矶的邮轮。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第一次有了写有CHINA的引导牌。
百年奥运百年梦想
1908年,天津《新青年》发出三个问题: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奖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1932的上海码头,人声鼎沸,欢呼的人群簇拥着中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代表,登上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这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奥林匹克的舞台上,而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一名运动员,他就是刘长春――当时已刷新亚洲多项短跑记录的中国短跑名将。
站在甲板上,面对着船下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同胞们,刘长春百感交集,不禁陷入了对往日的回忆……
1931年九一八前夕,刘长春还是一名东北大学的学生,年纪轻轻就已崭露头角的他经常流露着傲慢不羁。一次与日本选手的比赛中,刘长春虽取得了冠军,但是违背了教练布齐(德国籍,受聘专职训练刘长春)的训练意图。正当两个人在回校的路上为此争论不休时,横空的炮火突然宣告中日战争打响了。随后东北大学代校长被迫宣布学校解散,刘长春不得不放弃训练和比赛。然而布齐教练告别时的一席话,让刘长春心中燃起了对奥运会的渴望。
从战乱中回到相对平静的大连家乡,刘长春目睹了日本人对东北的全面占领,申请参加奥运会的努力随着一封封被国民政府退回的信件成为了泡影,幸而得到新婚妻子姜秀珍的支持,刘长春锲而不舍,继续着对自己的短跑训练。
日本妄图让世界承认伪满洲国的阴谋,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住了刘长春。在宪兵队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威逼利诱下,刘长春誓死不做汉奸,经过一番搏斗,他终于摆脱了追捕。为决心代表中国,实现奥运之梦,刘长春不得不与家人离别,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
一路上劫后余生,终于到达北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国民政府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了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请求。失望与愤懑交加的刘长春此时又遇到了误信谣言的昔日东北大学的同学们,误解和指责啃噬着刘长春的心。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拆穿日本人的阴谋,刘长春求助曾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张学良慷慨资助刘长春八千银元并送关公单刀赴会画卷鼓励刘长春。终于,当志愿加入义勇军的同学们奔赴东北前线的时候,刘长春也踏上了前往美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的征程。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克服了重重艰险,刘长春终于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代表中国走进奥运会开幕式。华人们的热情欢迎,让刘长春明白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回应外国的挑衅,捍卫祖国的尊严。
然而,一路上的颠簸和身体实力的下降,让刘长春在第一项百米小组比赛当中就失利了。面对国内传来的压力,教练劝说刘长春放弃接下来的二百米比赛,以免再给国人丢脸。但是,刘长春坚持要跑出中国人的骨气,跑出中国人的尊严,以参加比竞赛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地站在了二百米的跑道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150字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向我们诉说了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赴美国参加奥运的故事。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站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这一刻,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建议,一心只想代表中国参加运动会。他不得不含泪告别父亲和妻儿,躲避关东军的一路搜查,通过张学良将军的资助,经过海上漂泊23天,在多位国际友人的帮助之下,终于代表四万万中国人站在奥运会的跑道上。
他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虽然他只是一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地姿态,抬头,战斗在赛场上。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是一名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着自己的爱国精神。
在刘长春身上,体现的是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和对信念、追求的永不放弃与执着。79年前的他,站在奥运赛场上,向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同胞展现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他的渴望像马一样奔跑,视运动为生命。第一次让中国的同胞感受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同时,他对追求的执着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追求,就要竭尽全力地去实现它,哪怕这一路上是荆棘满地,也不能轻易放弃,只有持之以恒,方有实现它的希望!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播放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专题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