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国乒新生代选手夺冠)
2021年全国青年运动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在湖南长沙落下帷幕,国乒新生代选手谢镇川以4比1战胜江苏选手王楚钦,夺得冠军。
谢镇川的成长历程
谢镇川,1999年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自幼喜欢乒乓球运动。2015年,他进入广东省乒乓球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2017年,他入选国家乒乓球队,成为国乒新生代选手之一。
谢镇川的乒乓球技术非常娴熟,他的反手技术尤为出色,经常能够在比赛中利用反手制造出惊艳的回球。
谢镇川的比赛经历
谢镇川在2018年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比赛中,以3比2战胜国乒老将樊振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乒乓球男单冠军。2019年,他在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上为国家队出战,帮助国家队成功夺冠。
2021年,谢镇川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乒乓球男单比赛,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连胜多位实力选手,最终夺得冠军。
谢镇川的训练方法
谢镇川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刻苦训练和科学方法。他每天都要进行数小时的乒乓球训练,包括练习正手、反手、侧旋球、下旋球等技术。此外,他还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每周会进行多次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
谢镇川的训练方法得到了国家队教练组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认为谢镇川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将会在未来的比赛中发挥更加出色的表现。
乒乓球运动员王浩夺冠的故事
长春城东,小心迈过积水的土路,走入一幢破旧的红砖楼,很难想象,这里就是世界冠军王皓的家。翻开斑驳的旧相册,王皓的母亲刘志英指着一张黑白照片,笑说:“这就是我们家乐乐。”王皓的小名叫乐乐。照片中的他,头上竖着两个小辫子,额头正中还点着一颗红点,“那时候我们给他扎小辫,穿裙子。主要是他小时候太顽皮,经常惹祸,所以我们把他打扮成小女孩。”王皓妈妈讲儿子的童年来,脸上仍旧是盈盈笑意。虽然是小女孩儿的打扮,但小王皓眼中流露出的仍是一派顽皮。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外表如小女孩一般的乐乐,十几年后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选手;但雅典奥运会上,也正是他败给韩国人柳承敏,丢掉了分量最重的男单金牌。
雅典男单决赛: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喊,但我什么也听不见
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男单决赛,王皓对阵韩国选手柳承敏。在此之前,王皓对柳承敏八战仅负一场。“在我记忆中,他只在一个亚洲少年比赛里输给过柳承敏。”那一晚王皓父亲身在北京央视直播间,他的母亲则留在长春,家中坐满了来自八方的媒体。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等待年轻的王皓夺得男单金牌。
战局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发展。王皓表现失常,很快就以3比11输掉首局。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蔡振华几次在看台上高喊,让**喊起来,叫起来。而此时,王皓的声音却越来越小,重压之下的王皓已经乱了阵脚,并最终以2比4落败,丢掉了这枚分量最重的乒乓球奥运金牌。事后回忆起来,王皓说,“其实,在来雅典之前我就经常会失眠,心里想的全是拿不到金牌的种种后果。到了赛场上,我心里挺紧张的,我能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冲着我喊,但是我却感觉自己什么都听不见。”
比赛结束后那晚,给家里打了6个电话,前5次都泣不成声
当兴奋的金泽珠与柳承敏抱作一团时,中国男乒主教练刘国梁陪在王皓身边,二人悄然退场。此时,刘国梁的左手在王皓肩头轻抚了一下,王皓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承认自己哭了,难受自然会哭的。”王皓并不回避,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双打输给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时,我就已经很难过了。不过那时候,孔令辉下场后并没有走出赛场,而是在场边与我探讨得失。我明白,这场失利对他意味着一种告别,他肯定比我更不好受。可是,他却反过来安慰我,鼓励我别受影响,一定要打好单打。”
比赛结束后的那天晚上,王皓给家里打了6个电话,前5次他都泣不成声,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不停地哭,而他的母亲也只能在电话里陪着他哭。
此后的一周多时间,王皓也几乎天天是以泪洗面。四年后,王皓妈妈回忆起那晚的景象,仍然神情凝重。“我现在都特别清楚的记着,那天乐乐打了六次电话。”刘志英回忆说,“每次都刚喊一句乐乐,电话没挂,那头却没有声音,我知道当时他肯定特难受。”当电话**第六次响起,妈妈关切的问:“乐乐,怎么了?”王皓只说了一句:“妈妈我没打好。”声音便哽咽了。第二天,王皓的母亲火速赶往北京,只为安抚儿子受伤的心。回家的王皓对父母说:“要是输给中国人也无所谓了,但我毕竟输给柳承敏,我心里特别难受。”王皓仍是一脸的懊悔。
一分算两分,王皓终于练就直拍横打技术
此时,长春城中,有另外一个人与王皓同样痛苦,那就是他的启蒙教练薛瑞坤,是他给王皓引入“直拍横打”技术,为王皓将来称霸乒坛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这孩子性格挺内向,平时不爱说话,就是闷头苦练,从不偷懒。”聊起这个学生,薛瑞坤流露出得意的神情。1985年,薛瑞坤从大学毕业,分配在长春市少年宫担任教练工作。第一次看见王皓的情景,薛瑞坤仍然清楚地记得,王皓的父亲领着他来到少年宫时,虎头虎脑的王皓显得十分机灵,“他看着挺腼腆,比别的小孩长得壮实挺多,为了捡球,他嗖一下就跨过挡板,别的小孩还要慢慢迈过去。”在少年宫,王皓训练时从不“挑肥拣瘦”,不管教练给安排的练习对手水平是高是低,王皓都认真对待。用薛瑞坤的话说,王皓对高手是尊敬,对水平低的对手则是尊重。
“其实直拍横打技术并非为王皓一个人单独设计,那时候有一批小孩都在练,但是最后只有王皓一个人练成了,这和他的天赋分不开。”薛瑞坤说。刚刚接触乒乓球的王皓便显露出过人的天赋,“我给王皓他们一批孩子第一次做考核,让他们原地颠球,第一次拿球拍的王皓就颠了六个,其他孩子连拍子都拿不稳呢。”
放弃推挡技术,直接练起直拍横打的王皓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磨砺。为了调动他使用直拍横打的积极性,薛瑞坤想出了“以一抵二”的好办法,也就是说在比赛的过程中,王皓用直拍横打每得一分就算两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往后在与教练和其他小队员的对练中,王皓直拍横打的使用频率慢慢地提高了,直到直拍横打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收发自如,得心应手。
1996年13岁的王皓入选八一队,成为了一名军人,小王皓和王涛、刘国梁等成为队友。两年后15岁的他入选了国家队。如今昔日师兄王涛和刘国梁分别成为他在八一队和国家队的主教练。刚出道,王皓就以“正宗直拍横打”的先进技术引人瞩目,刘国梁的“直拍横打”仅仅是半路出家,就拿到了世界乒坛“大满贯”,因此人们自然也对从小就苦练直拍横打的王皓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朋友调侃“男单亚军大满贯”挺伤自尊的
四年前,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上与柳承敏决赛中茫然无助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他在与柳承敏球路占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在对手超水平发挥的搏杀面前气势被彻底压住了,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失利。回国以后,他甚至为“千夫所指”,压力可想而知,那次失利的巨大阴影笼罩了他很长时间,他一度成为全运会、世界杯、总决赛的“亚军大满贯”,在冲击冠军的路上总是差最后一口气无法突破。在多次大赛的决赛中,他都输在了心理和自信心上。王皓回忆说:“雅典奥运会输球后,我的确是很长时间没缓过劲来。
随后一年又拿了一堆银牌。我记不清是哪次大赛得了第二之后,一个朋友给我发来调侃的短信,大概是这样写的,‘没关系,如果你再拿一个世锦赛男单第二,就成了男单亚军大满贯得主了。’我知道朋友这么说我是没有恶意的,但当时看来挺伤自尊的。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听到刘国梁指导在接受采访时说,王皓能被叫‘千年老二’说明他有争冠的实力,每次都能打进决赛也很不容易了。其实他差的就是那一层纸,捅破了也就豁然开朗了。我心里也就没有那么介意了,谁叫自己总是冲不上去呢!”
萨马兰奇:明年奥运会,你要是拿金牌了,我还给你颁奖
在总局训练馆里的王皓依旧是少言寡语的,但是他会更加主动地去与教练吴敬平和主教练刘国梁沟通。在教练眼中,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只有灵气的孩子,他更加上进,更加富有活力,而且随时做好了“上场”的准备。
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皓放弃了稳中求胜的策略,开始敢于博杀、霸气十足。决赛中,王皓战胜马琳拿到冠军,打了翻身仗,但真正重要的一战还在后面。2007年10月15日,还没有在乒乓球最主要的三大赛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中拿过冠军的王皓,在世界杯男单决赛中迎来了柳承敏。在这充满着复仇意味的一战中,王皓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打得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奈地苦笑。最让人感动的画面是,在王皓将要上场时,刘国梁轻轻地用手拍了拍他的脸颊。颁奖仪式上,很少给运动员颁奖的萨马兰奇亲自出面给王皓颁奖,他告诉王皓:“明年奥运会,你要是拿金牌了,我还给你颁奖!”
2007年,王皓在国内、国际各项比赛一共拿到8个单打冠军。不仅在巴塞罗那世界杯力克宿敌柳承敏,第一次夺取三大赛的男单冠军,并且第一次荣登世界排名榜首。
除夕夜中大奖,王皓承诺要拿回奥运金牌
2008年农历除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亲临国乒深圳龙岗的冬训基地,在点评几名主力时,他对王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皓现在是自己感觉什么球都能够发力,都能够得分,但不能说球都是你想象的那样。你这样下去,就会遇到一种什么情况?你目前的技术,成绩确实到了一定的状态,但是不注意小节,一个很小的球就会让你产生怀疑,哗啦一下就下去了。现在尽管你状态上来了,但是每一个球都得像你去年差的时候,往上赶,往上追的时候那样处理,我的判断是击球部位的问题,是用力的问题。你要从头开始,谨慎,不要觉得什么球都敢接。”
几个小时后,中国乒乓球队春节晚会上的环节,全队上百人中,王皓抽中唯一一个大奖——一块上万元的手表。他的主管教练吴敬平一把搂过他,低声说:“今年一定要争气,把奥运金牌给拿回来。”腼腆的王皓一言未发,使劲的点点头。
很多人真正认识王皓是从2004年8月23日那个夜晚开始,当表情呆滞的王皓踏入奥运决赛场地,面对如疯子一般的柳承敏,脆弱神经崩溃了,很快就以3比11输掉首局。随后的比赛,他挥拳怒吼的声音越来越小,看台上的蔡振华几次站起来冲着赛场大喊,坐在台下的刘国梁同样也是不停地对着王皓大喊,但重压之下的王皓已经乱了阵脚,并最终以2比4落败,丢掉了这枚分量最重的乒乓球金牌。时任中国队总教练的蔡振华事后坦言:“从他走上赛场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不祥的预感。”
当金泽珠与柳承敏相拥时,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刘国梁左臂轻轻搂住王皓颤抖的臂膀,面对镜头刘国梁只留下一句话,“王皓,是男人就要自己去面对这些问题,这样的挫折只有你自己去扛起来,才能真正好转起来!”
时光荏苒,四年中,王皓一次次战胜柳承敏,巴塞罗那的世界杯单打决赛,柳承敏。依然疯狂,却再也吓不倒王皓,让他完成救赎,但奥运金牌依然是王皓眼中的禁忌,记者们从来不去触及他的痛处,只有王皓的主管教练吴敬平无意间流露出**的心声,2008年农历除夕夜,当寒流肆虐大半个中国时,国乒的队员、教练在深圳一同团年,为增加气氛,队伍组织抽奖,特等奖是一块价值万元的名牌手表,当谜底揭晓,07年气势如虹的王皓最后抽中,拿到大奖的王皓与师傅吴敬平已经微醉,“咱们一定争气,拿块男单金牌。”当王皓的下巴伏在师傅肩头,听到这句话身子一震,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使劲的点了点头。
国乒“六小龙”
被并称为国乒“六小龙”的王皓、陈玘、邱贻可、郝帅、单明杰、张超,在2003年的国际国内乒坛上演了一幕新人风暴,这股“龙旋风”走势强劲。
“所谓的六小龙,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和差距的。但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冲击力,究竟谁能冲上主力位置,就看这一两年。”男队主教练刘国梁2003年年底的时候说。
如今,一年过去了。这六个人当中,王皓已经成了世界冠军,但是在雅典与奥运冠军失之交臂,这种痛楚让他经历了人生中最迅速的一次成长;2004年之于陈玘是一次突破,一种幸福,连他自己都说,“能拿奥运冠军,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半年的禁赛是邱贻可为年轻付出的代价,在痛定思痛中他渐渐成熟起来,年底访欧,他重拾自信;而对于郝帅、单明杰、张超而言,2004年像过去的很多年一样普通,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平淡”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年,年底访欧的铩羽而归,让三人多少有点郁闷,可平淡中自有一种积累,年轻的生命期待着那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皓:龙头有龙头的痛苦
3月份的多哈团体赛上,王皓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威给自己拼出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主管教练吴敬平说:“他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8月雅典,王皓在一场年轻人的巅峰对决中输给柳承敏,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之旅,朴实的父母道出那句感动天地的“儿子,爸妈永远陪伴着你!”
2004年,王皓经历了初次登顶的喜悦,也品尝了与冠军失之交臂的痛楚,他俨然已经从“小龙”成长为一员虎将,而那些经历过的大喜或大悲,注定会成为这一年里他最深刻的记忆。
自从“六小龙”声名鹊起后,王皓一直作为中国乒乓球新生代的领跑者被列在第一位,而最终确定这一地位的是2003年底的世界乒乓球大奖赛广州总决赛,甚至可以说,王皓的2004年是从2003年年底开始的。那之前的世界杯、访欧比赛他都没打好,但他一直相信自己在同批选手中能力是最强的,这种心理优势在他与陈?、郝帅的比赛中化作了一种韧劲,让他咬到最后,也笑到了最后,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更多的自信。
尽管备战多哈团体赛的冬训中,王皓状态时有起伏,可在出征希腊公开赛前,当心理老师让队员写下自己的目标,王皓还是毫不犹豫地在单打一栏写了“冠军”,结果他真打了第一。希腊公开赛的球馆就是后来雅典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馆,王皓夺冠后,刘国梁曾跟他开玩笑,如果现在是奥运会打完就好了。
多哈团体赛自己也没想到打得那么好,因为赛前吴指导、刘指导感觉我不是特别紧,都找我谈话,那次比赛是我这么多比赛中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很多人一般第一场球都会比较顺,可我上来第一场对法国希拉打得就非常艰苦,1:2落后,咬到最后才赢了。因为团体赛气氛跟其它比赛完全不一样,我想第一场打得都这么紧张,后面比赛会越来越激烈,对抗性越来越强,所以自己对困难估计得比较充分而且大一些,最后打完发现,其实困难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王皓给自己拼出了冠军,拼来了机会。领奖前的空隙,他给家里拨去电话,大声告诉妈妈“我是世界冠军了!”而在雅典奥运会男单三号竞争中,他同样赢得了最重要的筹码。
王皓是从一位央视记者那里知道自己单打报上的消息,可他首先想到的是孔令辉没报上可能会很沮丧。从3月17日,双打第一次报名落选到4月10日最终报上名的25天里,王皓一直与孔令辉并肩战斗着,从这位老将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和人在绝境中所爆发出的潜能,这些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他。奥运会预选赛前的那段日子,王皓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双打上。
凭借队内7胜1负的战绩,孔令辉在男双项目上搭上了去雅典的末班车,第三次踏上奥运征程。而2000年刚进国家队,通过电视看孔令辉悉尼夺冠备受鼓舞的王皓,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身兼单、双两项。他知道作为单打三号,自己的任务就是当好一名“扫雷工兵”,为队友夺冠扫清障碍。而对于把握性更大的双打,王皓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可一场仅仅30分钟的比赛改变了这一切。奥运会男双第一轮孔令辉/王皓VS老瓦/佩尔森,当1比4的比分定格,王皓和孔令辉对望着,几乎不相信比赛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知道第一场非常不好打,赛前对老瓦/佩尔森这对也特别重视。去年韩国公开赛时,我们两对交过手,本来该输的球最后4:3赢了。可真正到了比赛,觉得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他们对中国人的技战术打得非常坚决,跟他们打特别难受。一上去没想到他们就拼得很凶,我们没能及时摆脱那种被动局面,还老想着把比分拉开。其实,赢的一局比分很悬殊,可输的几局都只差2分。
也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双打的失利让王皓更加全神贯注于单打,他离奥运冠军似乎也越来越近。半决赛对阵王励勤,原本的下风球,王皓打得却格外主动。
奥运会前的热身赛,我1比3落后,最后4比3赢了王励勤,心态上感觉好一点了,不是特虚。他只报了单打一项,肯定飙着劲要拿冠军,我想他跟我打半决赛时的心态就像我决赛对柳承敏一样。
六胜柳承敏的战绩足以让王皓对决赛充满自信,决赛前夜,他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站在决赛场上,他感觉自己肯定能赢,或许是太自信,又太想拿这个冠军,心态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决赛场上的王皓始终给人感觉不够兴奋。
我也很想让自己兴奋起来,我知道蔡指导在场外不停地喊,让我叫起来,跳起来,可自己蹦了两下,不由自主就停下来了。即使1比3落后,第5局6:9落后时,我仍然觉得自己能赢。
第5局,王皓被逼上绝境后的出手坚决果敢让很多人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当第6局王皓2:1领先时,很多人以为这会成为一个转机,可2:2平后的两个球彻底粉碎了那瞬间的希望。
咬回来一局后,第6局又2:1领先,我当时就想如果能这样咬住,到最后着急的可能是柳承敏。可2:2平后,他发球,没想到我连续搓了两个半高,他又连续抢攻,比分忽然就变成了2:4,没想到让他把比分一下子拉开了。
决赛后,王皓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励勤会跟他打成那个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王皓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怎样退场,怎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那时候什么也想不进去,领奖的时候我连长裤都没带,还问人家“**裤子能行吗?”老外都懵了。最后借了蔡指导的运动长裤,上的领奖台。
决赛当天,王皓家几十平米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领导、各媒体记者。为了更清楚地看比赛,长春市政府还特意送来一台大彩电。决赛后,王皓连着给家里打了六个电话,他不说话只是一直不停地抽泣,妈妈想安慰儿子,就给他讲家里边的情况。王皓听完后,问妈妈:那我输球以后,彩电拿走没?这么孩子气的话让妈妈哭笑不得。当爸爸妈妈告诉他要去机场接他,王皓死活不让,他让爸妈到北京后住在宾馆里,下飞机后他去找他们。这时的王皓像是个做错了事情的小孩子,害怕面对自己的父母。
当时主要怕自己情绪受影响而控制不住,可他们真去了,我也非常高兴。看到那么多人去接自己,真的挺激动的。回国前自己也想可能会有很多球迷对自己很失望,那几天在外面想换换心情,碰到了很多球迷,他们都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安慰我,说一些鼓励我的话,告诉我2008年还有机会,这些都让我挺感动的。
雅典奥运会是王皓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同时,他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迅速的一次成长。一枚奥运银牌对于年轻的王皓,已经是一种突破,一次的失去和获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从雅典回来后,王皓看了他对柳承敏那场球的录像,偶尔会自言自语,这个球如果这么处理就好了,那个球那么打可能就赢了。
可输了就是输了,必须要承认。教练也跟我说,有些人会因为一次比赛的失利而从此一蹶不振,但有些人会因此更激发斗志和潜能,反弹的空间更大。我当然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被王皓当成偶像刘国梁,这样评价王皓:“小孩非常本分,但在综合气质、求战欲与获胜欲上,他甚至不如小将陈?,总之劲头不够。他需要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超越自我。”10月底萧山世界杯上,王皓半决赛负于马林。
当时感觉自己已经缓过来了,可实际情况比想像的还是差了点。前面比赛打得还可以,等到了半决赛,不知道怎么回事,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赢了,打进决赛碰格林卡,再输了怎么办?可能就那么一刹那,心态上就出了问题。下来我也把这些想法跟刘指导讲了,他说只要你打进决赛,总有机会拿冠军,有本事你就次次进决赛。我想如果每次我都能打进决赛,总不至于一次冠军也拿不到吧,那点儿也太背了(笑)。所以,重要的是,每次比赛都能进决赛
可谈到“复仇”,王皓却看得很淡,“我的对手不止柳承敏一个,要想在2005年世乒赛上夺得单打冠军,有实力拿冠军的那几个人都是我的对手,还是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打比赛。”在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王皓已经成了响当当的NO.1,可对于“领军人物”的说法,他认为还是要用成绩来说话。
领军人物既不是靠媒体炒出来,也不应该是自己说出来,而要用成绩说话,最重要的是得到队里人的认可。领军人物不仅要球技一流,还要在全队起到核心作用。就像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夺冠后,大家都认可他是领军人物。我想这应该是我今后几年的一个奋斗目标。
陈玘:恍惚之间已是奥运冠军-
“还想进国家队吗?再拼一拼,要进就直接进一队。”2002年,在联赛赛场上,刘国梁对已经两次被国家队退回的陈玘这样说。受到鼓舞的陈玘豁出去了,凭借在超联中的出色表现,11月份他被直接调入国家一队。
“有灵气、讲义气、人不错,练好了将来能往上冲,但前提是必须把过去身上的惰性改掉。”这时刘国梁刚当上助理教练,主管陈玘。
“他打球时的场上作风、拼劲杀气,包括心理素质都不错。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有**、有朝气,这也符合我们的队风和我的执教思路,我比较看好他这点。”说这话时,刘国梁已经成了男队主教练。
或许是陈玘身上的灵气和**,让刘国梁仿佛见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对陈玘格外器重。而陈玘也没有辜负期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奥运冠军,这种火箭般上升速度折射出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而这正是刘国梁所看重的。
刘国梁在谈到2004年年底的欧洲之行的时候说:“这次出去访欧,如果你问欧洲人,他们肯定说陈玘是这几个人中威胁最大,水平最高的一个,甚至与其他几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事实上,他们几个的真正水平是一样的。陈玘发球好,特点突出,有得分手段,他的这种得分手段能冲击世界上任何一位高手,但他同样有明显的漏洞。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考验,陈玘外战的综合能力无疑上了个台阶,国外选手会觉得他的冲击力更强了。
“如果说,陈玘强,未必是他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强在心态和气质上。在那种生死关头,能超水平发挥,才是一名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应该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果不具备,在世界大赛中就很难担当起重任。可陈玘做到了,奥运会谁敢说不在乎,可他仍然能豁得出去。”
邱贻可说:“陈玘打奥运冠军对我们几个年轻人启发也很大,我觉得他应该拿这个冠军。原来刚上一队的时候,刘国正、陈玘和我都是刘指导主管。2003年巴黎世乒赛以后,我能感觉到训练中陈玘那种向上的欲望特别强,也很用功,每天都加班加点,下来还经常想球、琢磨球,这一年他进步真的很快。”陈玘夺冠对其他几个“小龙”的确有很大的触动,正如2003年邱贻可在巴黎世乒赛上对波尔一站成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波尔似乎成了中国年轻选手的“试金石”。
单明杰跟陈玘同为江苏队的,又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他最佩服陈玘在球场上的那种霸气。“他在比赛场上能够给对手一种威慑力。有些人赢你一次,下次碰他,你还是觉得会输,陈玘身上就有这种威慑力。”
陈玘从来都觉得自己行,即使比赛打输了,他也从不怨天尤人,也不会退缩。他自信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冠军的料子,这种想法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在没打出来之前,他也这么觉得,可当时其他人有谁会觉得他行呢?
但陈玘也有过短暂的不自信,那是2003年朝鲜公开赛(一个级别比较低的国际比赛),他打得一塌糊涂,回北京后,他问马林:“你说后面我还能有机会吗?”“应该有吧,不知道。”当时老大哥的答案显然无法抚慰陈玘。可这次访欧中,当张超输球后郁闷地砸床时,同住一个房间的陈玘却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跟他讲自己输完朝鲜公开赛以后的那种感受。“没事,你还是出来打得太少了,关键要好好总结,打好后面的比赛。”张超听得很信服,因为发生在陈玘身上的奇迹,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刘国梁对陈玘的气质尤为喜欢,他说:“陈玘是个人来疯,人越多,场面越大,他的表现欲就越强,你要是再一夸他,他就更来劲。你夸多了,他也会找不着自己,但从目前看,这点上他做得还不错。陈玘身上还有一点很可贵,就是他会主动跟你交流。德国站比赛,他早早就输掉了,可跟没事人一样在你旁边溜达,你说他,他听着也很高兴,还会主动和你说他的想法,他有不对的地方,你怎么骂他都行。可其他几个队员输了球,都躲着你走。”
陈玘说自己走到哪里都是挨骂最多的一个,所以习惯了。奥运会前的封闭训练,盯他的教练最多,他挨的骂也最多。“教练骂你说明重视你,如果没人管你,那就说明你完了。”这样的心态能不好吗?王皓输给柳承敏后,承认自己赛前与教练主动沟通得不够,没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刘国梁还讲了陈玘在2004年11月的德国公开赛的一件事,“因为很多场次都是同时开始,我不可能每场都盯着。陈玘对波兰老将布拉什奇克这场球,一上来他就2比0领先,打得比较顺手,估计是他觉得问题不大,应该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所以就松了一口气。但这时候,对方有了一些变化,加上布拉什奇克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实力。陈玘没能及时调整过来,在临场经验上,他还是显得不够。
“比赛中,有一局陈玘局面非常困难,他拼命在场上喊啊,叫啊,结果艰难拿下了那局。这时,对方忽然向裁判提出,陈玘叫喊的声音太大。但在其它场次做场外指导的刘国梁说,他并没有感觉陈玘的声音有多大,应该说还没奥运会时叫得凶。可裁判给了陈玘一个警告。
“后来,陈玘不喊了,可这一不喊,还真发挥不出来,打得皱巴巴的。他下来也说,不知道为什么裁判不让他喊。我说,如果你临场经验再好一些,可以问裁判,或者用其它方式解决。从这点上看,陈玘的摆脱能力还是差了一些。当然,这与前一阵他一直打联赛,没有系统训练有关。”
奥运会回来以后,陈玘一直穿梭于各种庆功、活动和比赛之间,人没得到彻底的放松。访欧前,他觉得自己状态不错,可真正到了比赛场上,却有种打不进去的感觉,“尤其每局打到后面,比如僵持住,1:1,2:2的时候。还是精力不够,盯不住。”“我当时还2:0领先呢,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打的,那哥们最后打疯了”,输给布拉什奇克,陈玘自己都觉得稀里糊涂。
陈玘说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累了”,因为全是比赛,如此高密度的比赛确实给了陈玘机会,但人只有自己成就自己。2004年,陈玘算得上是个大赢家,一年前,他还只是中国乒乓球队中最普通的一名球手,而一年后,他已经实现了当运动员的最高理想: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为此,本刊把风云2004中的“年度突破”颁给了陈玘。
四年前,陈玘还在女队给参加奥运会的人当陪练,在电视里看孔令辉悉尼夺冠,他绝对没想过2004年自己也可以站在奥运赛场上,更不用说拿冠军了。何况,几天后他因违反队规第二次被罚回省。与同龄人比起来,陈玘打球一路上经历了太多挫折,这也让他变得知足:能拿奥运冠军,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但他不会满足,他还想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的单打上有些突破。“继续好好练呗”,陈玘说。
这次年底访欧,我们是故意让同批的几个队员去竞争,平时有主力队员参加比赛,他们输球了也看不出来。通过访欧,可以看出他们心气在不断往上走。但与国家队几位主力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他们的共同问题是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心里甚至存在幻想,如果这次能打好,最好能够拿冠军,就能参加明年的世乒赛。我知道,这是他们的最大目标,但不应该把这种想法带到比赛中。尽管都想取得好成绩,但为了这个好成绩而付出的努力和必胜的信心不够,没有发自内心的那种自信,在场上摆脱困难的能力不够,战斗力下降,这些都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通病。现在他们要解决的是思想方法和心态问题。要学会分析问题,技术上可以练,但心态是最重要的。
邱贻可:酒醉正在醒来
2003年巴黎世乒赛前,很多人都没想到邱贻可会入选,包括他自己。对波尔一役,让邱贻可充分享受到了踩着巨星肩膀成名的感觉。
名是出了,可接踵而来的却是烦恼。“世乒赛回来以后,外界媒体给我的赞誉太多了,我本身也不希望这样。自己是信心越来越强,可到后来就有点盲目自信。把自己的位置摆高了,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好。”世乒赛后很长一段时间,邱贻可在训练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如以往,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影响着他的进步。2003年12月份的广州总决赛上,他因为深夜醉酒,为年轻付出了代价。“那事出了以后,自己感觉有点懵,因为从小到大我都特调皮,什么也不怕,属于做事情不考虑后果那种。”害怕、惶恐、后悔、焦虑,都是邱贻可在等待“宣判”日子里有过的最真实的感受。“我知道队里一定会处理我,可又不知道会怎么处理,也想过自己会不会被调整了。”可那时候,邱贻可脑海中唯一的念头还是:我想在国家队打球。
总决赛后,邱贻可直接从广州飞回四川,以往他每次回去,俱乐部都会有人来接他。可这一次,他是一个人拎着箱子回去的。“我知道俱乐部肯定对我特失望,当时感觉自己真的做错了,对不起很多关心我的人。”回到家,妈妈气得也不跟他说话。“家里所有的人都说我,开始几天我妈根本不理我,后来就骂我,说一些很重的话,可我知道她很爱我的。”妈妈说,那天她好像有心灵感应似的,急急忙忙往家赶,总觉得有事情发生,就守在电话旁。家里人都知道她脾气急,没敢告诉她,而邱贻可的爸爸当时正好在外地出差。第二天,儿子的事情就见报了,有的写得还很夸张,她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想立刻到广州把儿子揪回来问个清楚。“我们当然希望他能打好球有出息,可如果像报纸上说的那样,他就太坏了。”爱之深而责之切,做父母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开始自己觉得都没法活了,俱乐部这么对我,家里也这么对我。每天晚上我都做恶梦,睡得特不踏实,想想自己真的愧对太多人。”后来,俱乐部领导和教练开始找邱贻可谈话,帮他分析认识自己的错误。“那时候,脑子里特别乱,每天除了写检查,吃饭,睡觉,就是再写检查,很多事情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对于邱贻可,那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他为自己不成熟的性格付出了代价,或许他自己也不太愿意再去回忆那段经历。但邱贻可保证:今后滴酒不沾。
一次刚进训练馆,主管教练肖战看他眼睛红红的,抓住他就问:“你是不是又去喝酒了?”“肖指导,自从上次那事以后,我可是滴酒不沾,不信你闻一闻?”邱贻可张大了嘴巴,凑到肖指导面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邱贻可这种“天不怕、地不怕,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却可以让他在比赛中不惧压力,有一股能豁出去的狠劲。“我打比赛一般不会特别失常,不太害怕压力。”当初教练也是看中他这点,在几个年轻队员中,他最早拥有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可我跟其他几个人相比,技术没有他们好,比如郝帅,陈玘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他们进步都非常快。2003年世乒赛我感觉自己给年轻人带了个好头,我能赢波尔,他们向上的欲望也更强了。就像这次陈玘打了奥运冠军,对我们大家启发同样很大。”在性格方面,邱贻可与陈玘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有种灵气和那股豁得出去的劲儿。邱贻可认为,陈玘这一年进步神速是因为他对球的钻研和琢磨,在这点上,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我的聪明没用到乒乓球上,主要还是太贪玩了。现在感觉比原来好多了,以前肖指导让补课,我特不情愿,可那会儿灵气好点,现在灵气也差了。”
邱贻可小时候在四川打球时,教练说他练8个小时的球也就有2个小时是认真在练。妈妈问他为什么?邱贻可振振有词的说:“如果他们练8个小时才能拿冠军,我练2个小时就拿,那干吗还要练那么长时间?”入选国家队后,邱贻可知道了,成功是一定建立在刻苦训练的基础上。他训练很认真,可就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走神。“还是太贪玩了,我会在训练中努力克服这点。现在年轻选手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都处在往主力冲这个阶段,如果训练中不比别人多付出,技术上不加强,难度非常大。”有时候累了,练不动了,邱贻可就这样提醒自己。
这次访欧是邱贻可自“醉酒事件”被禁赛以后第一次出去打比赛。在队里打对抗赛,他连对抗的对手都排不上号。之所以让他打,教练是看重他的那股子狠劲,在比赛中时常能出一些灵感球。德国站,他半决赛输给波尔,奥地利站第一场就败了下来。“他第一站打得还不错,第二站,一个是心态没摆正,没引起足够重视,前松后紧,起伏比较大。从技术上讲,邱贻可没有特别的得分手段和实力,一打起来,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就会比较被动。打到后面,我也发现他发抢等环节打得比较乱。”带队的刘国梁这样说。
“这次访欧前,不用教练说,我们几个心里都清楚,打好了意味着明年世乒赛就有戏。我第一站发挥还可以,心态比较好,大家都知道比赛很重要,可能我的想法没有他们多,能全力以赴去拼,打出了一些技术。对波尔,我知道自己下风,第一局赢了,非常自信,我觉得他可能心里还是有点阴影。第二局,几个关键球自己没处理好,9平后,我发球,他摆我一个,我挑出去了。打到13:13平后,一个机会没把握好。第5局,7:1领先,可打到后面,自己还是有点紧。”邱贻可打进男单四强时,给爸爸发去了短信:爸,我单打进前四了,跟波尔争决赛权。去德国前,邱贻可给家里打了电话,告诉爸妈等待他的好消息。他很想通过这次访欧来证明自己。
奥地利站的首轮出局,邱贻可说完全怪自己,“大分2比1领先,第4局又7:4领先,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下来,就开始看旁边张超他们那场球。”贪玩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也知道比赛很关键,可人就是紧不起来。7:4领先后,我拉他正手,他放了一个高球,当时自己处理得太随意了。那个球打完,我就知道坏了。第5局7:3领先,又有点走神,第6局打到5:5平,当时已经有点乱了,虽然11:10领先,但结果还是11:13输了,都是自己‘烧’的。”以往遇事总爱找客观的邱贻可说这次输球完全怪自己。按理说,这样的教训也不算少了,可他总是不太长记性,“我早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有时处理球就是太随意,注意力不够集中。”
让邱贻可给自己两站访欧比赛打分,“第一站可以打80分,第二站也就20分。”“加起刚好100分啊?”邱贻可笑了,他更希望自己今后能尽百分百的全力打好每一场比赛。在最新一期世界排名中,邱贻可排在了第35位,“原来还排19呢,这下都掉飞了。”但邱贻可的目标依然坚定如初,那就是世界冠军。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眼睛里又泛起了那股久违的争胜的光芒。
郝帅:小小的“野心”在萌动
2003年访欧前,采访郝帅,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如果能参加年底的访欧,就争取打进总决赛。12月份,在广州总决赛上,郝帅一路连胜庄智渊、柳承敏闯进了决赛,这是他第一次打进顶级比赛的决赛,对他的意义不言而喻。可最终郝帅还是输在了关键局、关键球的处理上,以3比4负于王皓的结果,让他难过了好一阵。“打第二跟第一的差距可大了,也许就这一次冠军就能把你那口气提上来”,冠军得主王皓这样说。
“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下那场比赛,可到关键时刻手却变软了”。
“手软的那几个球,我就那么一溜神,王皓就赢了。”
问他“是不是想‘甲壳虫’了?”郝帅那张长不大的娃娃脸上,两只眼睛笑得眯成了缝。
关键时刻好犯嘀咕,这个问题已经困扰郝帅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些可能不是在训练中能够完全解决的,而要通过比赛不断改进。”
过去的2004年,郝帅自己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平淡。
“其实在一年开始的时候,也想过这一年应该是什么样子,可现实总跟想像不一样。这一年一眨眼就过完了,感觉真的就是平淡。”这一年郝帅一共打了三站公开赛,两站输给香港运动员,一站负于了自己的队友。在联赛中,他所在的陕西银河国梁俱乐部发挥不错,最终位列三甲。
在年底德国、奥地利两站访欧中,郝帅由来已久的“心理问题”又暴露出来。“郝帅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心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技术水平的发挥。”刘国梁说。德国公开赛上,郝帅输给香港的张钰,而此前中国公开赛长春站他输给了高礼泽。“因为香港队的队员都是从内地出去的,球路非常清楚,加之他们心态上调整得比较好,而他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刘国梁这样分析郝帅两次输给香港选手的原因。郝帅占一个左手优势,技术上又很有特点。跟外国选手打时,他们可能会不适应,而他通常能发挥得比较好,但与香港选手交锋,在对手适应自己后,郝帅的变化明显不够。“面对国外选手,我倒不会手紧或发怵,所以这次访欧没打好,不能归结为出去打比赛打得少,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心理上。”追问他的这个“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郝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自己在场上想法多了点。”显然,郝帅已经意识到这点,这一年里他也一直很努力地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解决您关于国乒男队夺冠1小时的问题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向我们提问。
专题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