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揭秘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各国政要和伦敦奥运会出席的各国领导的奥秘,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知识。
谁知道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及其国籍
第一任奥委会主席:维凯拉斯(任期:1894-1896)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首任主席,希腊诗人和翻译家。生于希腊。少时随父作谷物生意,后弃商从文。他博学多闻,有不少译品和创作。他积极支持并参加筹备建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雅典举行现代奥运会。1894年,他代表希腊
体育协会(泛希腊体育俱乐部)参加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会议。他由顾拜旦提名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由于他在希腊的游说和努力,首届现代奥运会(见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在雅典举行。他对制定奥林匹克章程也作出重要贡献。1896年雅典奥运会后,他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专注于文学活动。曾翻译过法国诗人拉辛的剧作和德国诗人歌德的《浮士德》。他的文学创作有《洛基·拉拉斯》和《爱琴海的故事》等多种。他热心希腊教育,曾创建教育图书普及协会。1908年逝世于雅典。
第二任奥委会主席:顾拜旦(任期:1896-192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2任主席,法国教育家。1863年1月1日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幼时被送入军校,但他的志趣不在从军和从政,而志在历史和教育。青年时代喜爱古希腊史,关心法国的教育。早在1883年就提出定期举行世界性体育竞赛,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张。他曾多次去英国考察,对英国推行拉格比学校校长T.阿诺德的体育教育原则深为赞赏,决心推动法国教育改革,把体育竞赛引入学校教育。他在1887年发表
“法国与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呼吁改革法国的教育制度。1888年任法国学校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但他的倡议却受到许多学校守旧派教师的冷淡。他并不气馁,仍奔走呼号,发表文章,宣扬奥林匹克精神。1892年,法国体育协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的阶梯剧场召开大会,庆祝该协会成立50周年。顾拜旦在会上发表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演说,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建议。在他的坚持和说服下,并经他多方筹措,以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目的的巴黎国际体育会议得以1894年6月16日召开,并于6月23日正式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顾拜旦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的秘书长。他亲自起草,制定出国际奥委会的第一部**。这个**体现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精神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创新精神,提高体育在教育事业中和在现代文明的崇高地位。顾拜旦还为举办现代奥运会作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工作。1896年,在雅典举行第1届奥运会之后,顾拜旦继D.维凯拉斯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他曾直接参与筹备1896-1924年期间举行的历届奥运会。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5届奥运会时,他针对当时体育竞赛中的一些弊端,发表了著名的诗作《体育颂》,获这次奥运会的文艺比赛金质奖章。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运动心理学试论》(1913)、《竞技运动教育学》(1919)等。他于1925年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职务,并被推戴为终身名誉主席。1937年9月2日病逝于日内瓦。根据他本人的愿望,他的遗体葬于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而心脏则葬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奥林匹亚的科罗努斯山下。在那里,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纪念碑。
第三任奥委会主席:巴耶-拉图尔(任期:1925-1942)
国际奥委会第3任主席,比利时体育活动家。1876年3月1日生于比利时贵族家庭。毕业于比利时卢万公教大学。20年代初任比利时驻荷兰外交官,后受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委派,负责指导比利时的体育活动。1903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04年组建比利时国家奥委会,并筹备1905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第3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1908年和1912年两次率比利时体育代表团参加在伦敦和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4、5届奥运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担任比利时卫生部
所属最高体育委员会委员,积极争取在安特卫普举行第7届奥运会,并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筹备工作。由于他热心奥林匹克运动和非凡的组织才能,自1925年继顾拜旦之后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他在任期间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和超脱政治,这对后来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还担任过比利时国家体育委员会主席,把比利时的各种体育组织联合起来。
第四任奥委会主席:埃德斯特隆(任期:1942-1952)
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瑞典体育活动家。1870年11月21日生于瑞典的哥德堡。先后就学于哥德堡的查尔默工科大学和瑞士苏黎世综合工艺学院。毕业后曾任瑞典电力公司经理,1934年成为该公司董事长。他在大学时就以16秒4创150米短跑的瑞典纪录。1901-1903年任瑞典业余田径协会主席。1903年建立瑞典全国体操和体育协会并任主席,直至1940年。他曾多次率瑞典田径代表队参加1906-1936年间的国际比赛。他是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
运会和1932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的组织者。1912年第5届奥运会时,经他倡议成立了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并被选为主席,一直到1946年。1920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1年当选为执委,曾担任1921年在洛桑和1925年在布拉格举行的两次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的主席。1931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42年在巴耶-拉图尔逝世后任临时主席,1946年当选为正式主席。1952年离任后成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
第五任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任期:1952-1972)
国际奥委会第5任主席,美国田径全能运动员。1887年9月28日生于美国的底特律。190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工程系。1915年开设布伦戴奇建筑公司,承建芝加哥的多座摩天楼和其他大型建筑,并因此致富。他早年即热衷田径运动。在大学时(1908)就已是大学校际全能冠军。1912年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获五项全能第5名。1914、1915和1918年3次夺得美国全能冠军。他曾7次连任美国业余田径联盟主席,担任美国奥委会主席25
年(1929-1953)。他还曾担任泛美运动组织主席12年。1936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37-1972年为执委,1946-1952年任副主席。1952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直到1972年离任。他在主持国际奥委会期间,坚持奥运会的业余性质,主张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分离。布伦戴奇还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收藏了大量亚洲艺术品,后捐赠给旧金山市,在那里专门修建了一座艺术馆加以收藏。布伦戴奇于1972年离任后享有名誉主席的荣誉,并于1975年获第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见奥林匹克勋章)。同年,病逝于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
第六任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任期:1972-1980)
国际奥委会第6任主席,爱尔兰剧作家和电影导演。1914年7月30日生于伦敦贵族家庭。先后在伊顿公学、剑桥马格莱纳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和巴黎索邦学院学习。1975年国立爱尔兰大学还授他以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他大学毕业后入伦敦《每日快报》和《每日邮报》任记者。1937-1938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采访抗日战争。1938年志愿加入英国皇家陆军,曾任第30装甲旅副旅长。因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有功,获英帝国勋章。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基拉宁以主要精力从事电影艺术,同时积极参加体育界活动。1952年他与好莱坞名导演J.福特合作拍摄《沉默的人》一片,获最佳导演奖。后又导演《月上东山》、《基甸日》、《阿尔弗烈德大帝》等多部影片。他同时还是英国多家企业公司的董事或经理,是爱尔兰赛马俱乐部成员。1950年当选为爱尔兰奥委会主席,1952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同年还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67年起为国际奥委会执委,1968年当选为副主席,1972-1980年继布伦戴奇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在任期间,他力排万难,竭力使奥运会摆脱政治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他对业余体育运动的解释,较之布伦戴奇更为温和,因而受到国际体育界更为广泛的拥戴。他于1980年退休后成为国际奥委会的终身名誉主席,同时是国际公平裁判委员会名誉主席。基拉宁在文学、电影和奥林匹克运动方面写过不少作品。主要的著作有:记述慕尼黑危机的《四天》(1938)、描述18世纪初著名肖像画家的《内勒男爵》。他与J.罗达合编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6年出版。80年代出版的著作有:《奥运会:莫斯科-普莱西德湖》、《1984年奥运会》、《1972-1980年基拉宁演讲集》(1985)。基拉宁曾获英、意、日、法、德、芬等许多国家勋章和多种荣誉奖和荣誉称号。
第七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任期:1980-2001)
国际奥委会第7任主席,西班牙社会活动家。1920年7月17日生于巴塞罗那。毕业于巴塞罗那高等商学院。曾任巴塞罗那市议员、州议长。1977年出任西班牙驻苏联大使,还曾任西班牙驻蒙大使。他喜爱运动,早期曾是西班牙冰球队长。1955-1970年先后担任西班牙奥委会副主席、主席。1955年筹备并主持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届地中海运动会。1966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74-1978年任副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奥运会期间(1980)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83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接替退休的基拉宁。当时国际奥委会正面临许多困难。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悲剧的遗憾未消,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带来严重的财政亏空,1980年一些西方国家**莫斯科奥运会,这一切构成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严峻局面。萨马兰奇上任后立即从巴塞罗那迁居洛桑,成为顾拜旦之后第二位长驻国际奥
委会总部的主席。他以稳健而灵活的态度,审时度势,使奥林匹克运动顺应国际形势,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运用自己经营管理的经验,开辟新财源,解决了国际奥委会的财政困难。萨马兰奇十分关心体育教育,热心关注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建设,为各大洲培养不少尖端体育人才。他还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改组加强总部机构,在他的倡议下新设立运动员委员会和大众体育委员会。广泛联系各国运动员,直接了解运动员的要求,使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紧密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有更广泛的基础。萨马兰奇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作出重要努力。他5次访问中国,热情支持并出席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授予萨马兰奇名誉教授称号。
第八任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任期:2001-至今)
2001年7月16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选举全部结束,国际奥委会执委、比利时人雅克·罗格当选为第八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生于1942年5月2日,体育健将、矫形外科医生,也是一个语言**。他精通英语、法语,还会说荷兰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年轻时的罗格是个竞技体育高手,曾获奥运会帆板比赛冠军1次、亚
军2次,比利时全国帆板比赛冠军16次。他加盟的比利时滑铁卢橄榄球队曾得过全国冠军。作为前比利时帆船运动员,罗格参加过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1991年,罗格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名成员。他工作努力,凭着他“矫形外科医生”的背景,狠狠地整治奥林匹克运动中最可恨却又屡禁不止的***问题,为自己赢得了“治疗奥林匹克运动中疑难病症能手”的美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罗格凭着一股子实干精神,迅速跻身国际奥委会领导层。1998年,罗格入选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此后他更坚定了往上走的信念。后来,萨马兰奇任命罗格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合作委员会主席,这一职位使罗格从此频频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之下。在悉尼,罗格和媒体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他善于冷静而巧妙地处理各种矛盾。悉尼奥运会结束后,萨翁称赞他“是历届合作委员会主席中最优秀的一位”。此外,罗格还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药物委员会副主席和欧洲奥委会主席。在宣布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时,罗格表示,如果他当选为新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将放弃矫形外科医生这门职业,专心致志地为奥林匹克运动工作,为奥运精神的传播做贡献。他说:“在我做矫形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做出生死攸关的决定,这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而国际奥委会的领导工作也是如此,每天都要做出关系奥运精神能否传播的关键性决定。这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将世界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将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哪一届奥运会元首最多
2024年巴黎奥运会,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Games of the XXXIII Olympiad),即2024年巴黎奥运会,是由法国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该届奥运会于2024年7月26日开幕,8月11日闭幕,部分项目的比赛将于7月24日率先开赛。2017年9月13日,托马斯·巴赫宣布2024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巴黎,巴黎申办成功后,成为继伦敦(英国)后的世界第2个至少三次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24年巴黎奥运会百年之后再次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2020年12月9日,国际现代五项联盟收到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现代五项运动改革建议的认可。根据该建议,奥运会观众将在90分钟内观看完所有五项比赛。改革后的现代五项赛事,参加奥运会的36名运动员中将只有12位进入决赛。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际奥委会
1894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一切有关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
国际奥委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主席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一般任期八年,连选可再任四年。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关规定
1.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为长方形、白底无边、中间有五个套联的彩色圆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2.奥运会宣誓仪式
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主办国最著名的运动员宣读誓词:"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将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定。"之后,裁判员也要举行宣誓仪式。
3.奥运会奖牌
奖牌分金、银、铜三色,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奥运会举办期限
从1932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规定,夏季奥运会的时间不得超过16天,冬季奥运会不得超过12天。
三、现代奥运会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还很少,奥运会项目无严格规定,基本上由东道国决定。因此,头几届奥运会不仅一些项目中的单项变化较大,而且大项也不稳定,还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不很广泛的项目,如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随着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先后建立,奥运会项目逐渐趋向稳定。
为了使奥运会在项目的设置上符合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季奥运会至少应包括下列大项目中的15个,才能举行。1963年,国际奥委会确定了这些夏季奥运会大项目的比赛顺序是:田径、游泳、摔跤、体操、举重、曲棍球、马术、击剑、赛艇、拳击、射击、现代五项、帆船、篮球、皮划艇、自行车、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项。
1972-1984年,奥运会比赛大项一直固定为21项。第24届奥运会则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网球两大项目,使夏季奥运会的大项目达23个,单项数达237个,其中男子占151个,女子占72个,男女混合项目为14个。
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批准条件是:夏季奥运会男子项目至少要在4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女子项目至少要在3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回答者:lhsxhxh-探花十级 3-7 09:06
1893年春,在顾拜旦积极建议下,由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出面,邀请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着重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构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明确支持。但由于不少国家表现冷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翌年一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广求意见。与此同时,顾拜旦四处奔走,寻示支持。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国,提出了再次举行国际体育会议的建议,向各国体育组织发出了参加国际协商,共同重建奥运会的恳请。但是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仍然对顾拜旦的建议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对。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寻求支持,顾拜旦把目光转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并最终取得希腊、比利时、瑞典、挪威和俄国的不少头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以及教育界、科学界名流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协商,政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影响了很多国家体育组织的态度。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39个体育组织都表示将派代表出席大会。
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大会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职业化问题。经过争论,决定遵循"业余运动"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而后,会议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并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巴黎国际体育会议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强调了奥林匹克远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凯拉斯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还选举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国)、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龙教授(美国)、可姆普特希尔勋爵(英国)、赫贝尔特(英国)、费伦茨·凯万尼(匈牙利)、古特一雅尔科沃斯基(波希米亚)、苏比亚尔(阿根延)、卡夫(新西兰)、卢克齐·帕利伯爵(意大利)、放·布齐伯爵(比利时)、丹德时亚·卡拉法大公(意大利)、黑衍哈特(德国)。会议规定法语(现为英、法两种语言)为国际奥委会法定语言。大会还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划船、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于巴黎举行,后来考虑希腊为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在希腊举行比在巴黎意义更重大些,顾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见。大会决定把第一届会期改在1896年,鉴于古代奥运会遗址奥林匹亚已成了一片废墟,会址改设在希腊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选手的业余资格作出详细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以及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以体育为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专题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