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了解更多关于沙利文厉害还是布林肯厉害的知识?在本文中,小编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个话题,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安妮·沙利文的故事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食禄岗。父母的故乡是爱尔兰,1860年逃荒来到美洲新大陆。依靠父亲给附近农场打短工的工作,糊口问题总算解决,但是家中并不富有,不幸一直盘旋在这个家的周围。3岁时,安妮患了很严重的沙眼,却因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导致安妮的视力恶化,只有微弱的视力。1874年,母亲得结核病死去,酗酒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她和弟弟吉米、妹妹玛丽。后来,在父亲家族其他成员的“临时收养”及“张罗策划”下,姑妈收养了她的弟弟妹妹,堂兄勉强收留了她。
因为眼疾和其他种种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件,安妮的脾气从小就让人无法忍受,邻居们都叫她“令人讨厌的小孩”。父母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用火钳挟面包烫了手,她用力摔面包;母亲让她照顾睡觉的妹妹,她愤怒地晃摇篮,把妹妹摔到地上;父亲刮胡须时斥责了她,她把瓶瓶罐罐都砸在镜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妮的坏脾气也是有增无减。父母死后,她到堂兄家就更加不驯服了。后来,安妮的妹妹也去世了,10岁的安妮和7岁的吉米则在1876年2月被送进了离家千里的德士堡贫民救济院——所容纳了900多位老弱病残人士的大杂院。
噩梦开始
噩梦才刚刚开始。救济院的条件很差。在救济院登记时她的视力为“盲”——但还通点路。3个月后,1876年5月30日,弟弟吉米因先天带来的臀部结核瘤病在救济院离开人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关心小安妮的悲伤和孤单,直到救济院新来的、为女生宿舍主持星期六祷告和星期天弥撒仪式的巴巴拉神父的出现。
有一天,巴巴拉神父说:“安妮,你不应该再呆在这儿,我要带你离开。”
巴巴拉神父有一个朋友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当医生。当时,安妮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神父首先要带安妮去看眼疾。
就这样,11岁的安妮离开了救济院,住院治疗眼疾。但不幸的是,手术很失败,安妮的视力甚至比术前更糟糕:仅剩下光感,近似于失明。尽管后来又施行了几次补救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医生宣告:尽力了,且无能为力了。
安妮必须出院。而此时巴巴拉神父已经奉教团之命,远赴他乡传教。失明的安妮无依无靠,又被送回救济院——这个她深恶痛绝的地方。
安妮的世界陷入了孤单、黑暗。
在救济院多数人对她不友好,因为安妮的坏脾气,他们甚至把安妮关到了这座建筑的最低层——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那里有数间囚笼似的小牢房,安妮就被关在其中的一间里。她又抓又咬又叫,还拿食物砸人。有一位年老的清洁女工对安妮十分同情,她烤了一些巧克力果仁小蛋糕,放在安妮的笼子前。由于害怕安妮拿蛋糕砸人,她快步走开了。可安妮并没有砸人,反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从此,安妮和那位女工成为了好朋友,也渐渐受到了他人的关注,直到那时,救济院的医生们才发现,原来安妮竟是几乎完全失明的盲人!
走进校园
在这里有人启发她去上学,她也渴望有希望的生活,渴望命运的转机。后来救济院因条件差被告,上级来人调查,安妮借着调查组成员走路的气流,紧跟调查组成员身后;凭着感觉,当人家打开大门要离去的时候,她喊“香邦先生”(调查组长),说自己要上盲校,这才有幸免费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时间是1880年10月,那时她已满14周岁。
1880年10月3日,安妮坐着马车进入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园。
在柏金斯盲校读书,安妮也不驯服。因为老师当众批评她,她摔门而出;校长开导,她死活不听。幸好莫美丽老师收留了她,但她却屡次向老师挑衅,老师的回答却是沉默。后来,安妮接纳了莫老师,进步很大。经过漫长的盲校磨砺,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妮长大了。在学校假期来临的时候,安妮甚至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学校帮安妮在波士顿南边找到一份整理、清扫旅店的工作。
恢复视力
安妮在整理房间时,常和房客聊天,并由此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给安妮热心推荐医生治疗眼疾的房客——上帝又一次把布来福医生带给了安妮。两次手术后,安妮的视力恢复了!尽管视力所及,依然模糊,属“半盲”状态,但安妮已经很知足了!这一年,安妮16岁。
在学校,安妮经常外出替大家办事,一次因为偷着到法庭旁听关于她先前所在的救济院的事,校长认为她玷辱了校誉,要开除她。幸好霍布金太太出面保了她,主动做她的监护人(义母),她才得以继续学习,寒暑假可以回霍布金家了。后来她成为优秀毕业生,上台代表8名毕业生讲话,当时是1886年,那时她已经20周岁。
命运转折
1886年安妮·莎莉文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了。她和义母霍布金太太一同回鳕鱼角过暑假。她不再无忧无虑了,秋天后义母继续回柏金斯盲校当义工,自己怎么办?她想到饭店去洗碗,但是那里不收女工;她想卖书,又怕犬吠……她坐立不安,转眼到了8月底,她接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长安那诺斯先生的来信——
亲爱的安妮:
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你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女儿海伦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
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
祝快乐!
你的朋友:安那诺斯
就是这封简短的信,改变了安妮、也改变了海伦的命运。
读完这封信,安妮·莎莉文感觉非常沮丧,她一点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她别无选择,这是唯一可以糊口的一份工作,第二天她坐下来写了回信——
“亲爱的安那诺斯先生:谢谢校长的培育和关怀。经过慎重考虑后,我诚心接受您所提供的职位……”
盲人特殊,聋人特殊,盲聋哑就更加特殊了。因为这是特殊教育里面的特殊教育,安妮做了半年准备,学习和研究了山姆·郑博士当年教又盲又聋又哑的萝拉的资料,尽管那是一份不十分成熟的经验。1887年3月3日,安妮·沙利文长途颠簸,来到了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甘比亚,见到了比自己小14岁的海伦·凯勒。这是沙利文老师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她唯一的学生。
就算海伦是一个十分文静的孩子,但是她又盲又聋又哑,作为老师教她点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况且她又如此桀骜不驯!
意志的较量
为了教会海伦认知各种事物及其对应的英文单词,安妮就地取材——从娃娃教起。安妮到达的第一天晚上,给了海伦一个玩具娃娃。当海伦用一只手触摸到玩具娃娃时,安妮用她的手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慢慢地写下了doll(娃娃)。海伦感觉到安妮写字的手,显得很惊奇。然后,她照安妮的样子在她的手上写下安妮写的字母。她学得很快,但发怒也快,因为7年来没有人教育她自我约束。她学着学着不学了,抓起玩具娃娃,摔到了地上。她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由于海伦对外部世界感情上的对抗,安妮试图和海伦交流的努力很难奏效。以下是她们第一次一起进餐的情景:
安妮不允许海伦将手伸进自己的盘子里去取她想要的食物,而海伦和她的家人在一起时,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因此与安妮的第一次进餐成了意志的较量:海伦的手一伸进盘子里,就被安妮坚决地推开。海伦的家人为此很不高兴,离开了餐厅。安妮把房门锁上,继续用餐。海伦干脆在地板上又踢又闹,推拉安妮的椅子。半小时以后,海伦绕着桌子找她的父母,却发现没有人在那儿,这使她感到迷惑。最后,她只好坐下来开始吃早餐,但却用手。安妮给她一把勺子,却被哗啦一声扔到地上,于是意志的较量又重新开始。
安妮·沙利文对海伦行为的反应很敏锐。她在给家人的信里说:“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规范和控制她的行为,又不能伤害她的心灵。我起初只能非常缓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并试图赢得她的爱。”
奇迹发生
两周以后,第一个奇迹发生了。安妮将海伦带到家庭住所附近的一个小木屋里,以便两人可以单独生活在一起。海伦离开她的家人的第一天,差不多全天都在踢打和号叫。到了晚上,安妮让她睡觉,她也不听。第二天早上,海伦非但没闹哄,而且很平和。两周后,她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孩子。她愿意学习了。这时安妮工作起来就很开心。海伦学得很快。安妮能够引导开发她的智力了。安妮和海伦整天在一起,把她触摸到的任何东西的名字都在她手上写,但她不懂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她学会了怎样缝衣服,怎样做东西。每天她们去参观农场里的动物,或到鸡棚里找鸡蛋。而安妮随时随地忙着用她的手指在海伦手上写字母。经过7天的相处,海伦的性格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治疗生效了。安妮写道:今天早上我的心在快乐地歌唱,奇迹发生了!两星期前粗暴的小生命已经变成了温顺的小女孩。
后来有一天,安妮到达的一个月后,她们在外面散步,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她们听到有人在用手泵抽水。安妮把海伦带到水井房,安妮压水,让水流从海伦的一只手上一遍又一遍地流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一遍又一遍地写water(水)。反复让海伦体验“水”,海伦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水唤醒了海伦的灵魂,给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一天她学会了“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和“老师”(teacher)等30个字,这一天学的比以前5个星期学的还多。到 4月底认了100个以上的字,到了5月中旬学了将近400个字。海伦还学会了书写,到10月份,海伦可以用盲文给柏金斯盲校的孩子们写信了。从那天开始,海伦每天都走出家门,去找东西学习。每一个新名字都会给她带来一种新的思想。她触摸到的任何东西好像都是有生命的。有一天,海伦想起了她摔碎的玩具娃娃。她到处找娃娃的碎片,想拼装成完整的原样,但没弄成。她认识到做错了那件事,心里内疚。沙利文小姐教会了海伦很多事:读书、写字、甚至会用打字机。但她教会海伦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
从此开始,安妮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其间,安妮与哈佛大学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成婚,但因为安妮全身心地投入海伦的生活,梅西最终离开了安妮。
编辑本段人物遗言
1916年底,沙利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波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波多黎各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慢慢地,由于用眼过度,她的眼睛再一次失明。直到66岁,1936年10月19日,她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Good-bye John Macy, I'll soon be with you, good-bye, I loved you.
I wanted to be loved, I was lonesome. Then Helen came into my life,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and I loved her. Then later Polly came and I loved Polly and we were always so happy together, my Polly, my Helen.
Dear children may we all meet together in harmony.
My Jimmy I'll lay these flowers by your face, don't take him away from me, I loved him so he's all I've got...
Polly will take care of Helen. As the years go on her speeches won't be so brilliant a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but my guiding hand won't be there to take out what should be taken out.
Thank God I gave of my life that Helen might live. God help her to live without me when I go.
(再见了, John Macy,不久我就将和你在一起了,再见了,我爱你。
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被爱,那时我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Helen进入了我的生活,我希望她爱我,并且我一直爱着她。再后来,Polly也进入了我的生活,我也爱他。我们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爱着的Helen,我爱着的Polly,别了。
请Polly替我照顾好 Helen.在她外出演讲的日子里并不怎么顺利,人们难以相信她。不过,以后,恐怕她再出去时我不能再为她翻译了
谢谢上帝让我将生命赠予了Helen,使她拥有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上帝啊!请你让Helen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乐地生活!)
她对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一一做了致辞和谢幕。深情的寂寞和爱,轻轻落地。
海**成名就,扬名世界。安妮这支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由于用眼过度,最后失明;她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有记者要写关于她的文章,她不屑一顾地回答:“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呀!海伦是安妮·沙利文一生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所有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海伦是安妮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沙利文的个人资料
1.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也是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精神医学界定为研究人际关系的科学,特别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
2.沙利文毕生致力于临床研究和教育工作。他在世的时候仅出版了一本书《现代精神病学概念》(Conceptions of Modern Psychiatry,1947)。在他死后,怀特基金会收集了他的演讲记录及学生们的笔记,加以整理,共出版了5本书,其中《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1953)是阐述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最为完整的一本书。
3.沙利文对人性的观点较为乐观,他认为人格的人际性是最为关键的,因此他的理论也常被称为人际理论。
4.沙利文和弗洛姆一样,承认遗传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但他认为即便存在着诸多差异,人和人最相近,一个人的人格最类似的无疑也是另外一个人的人格,其他物种与人类相去甚远,这是沙利文的“人种假设”。
5.沙利文认为人格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人类有着强烈的人际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状况就会恶化。
6.沙利文认为引起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生化需要、睡眠需要、焦虑和表达温柔的需要,要降低紧张,也得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7.沙利文强调人格是一个动态过程,他将能量传递的过程称作动力机制。这种机制是天生的,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
8.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学的方向,从而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化倾向。
9.沙利文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强调这种疾病的非器质性和人际方面的成因,并且成功地治愈了许多这类的患者,改变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悲观态度,改善了病人的处境,寻找到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10.沙利文关于焦虑的论述明显比阿德勒的要完整和细致,说明他对焦虑带给人类极大痛苦的特性有着更好的理解。沙利文在人格发展的研究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他指出许多精神疾病的重要起因存在于青春期,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相对来说对这一阶段都不够重视。最后,和霍妮、弗洛姆一样,沙利文抛弃了力比多理论,并且强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这些都得到了现代人格理论学家的认可和赞赏。
沙利文指的是谁呢
沙利文是美国近60年来最年轻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1976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他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外交政策顾问,也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在拜登的6名国家安全和外交团队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相较于2002年就一直在拜登身边的国务卿布林肯,沙利文在拜登竞选总统前,只为拜登工作过1年多,但他的重要性却与布林肯不相上下。自2008年开始参与希拉里的竞选活动以来,沙利文是希拉里任内唯一陪同她访问了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并先后成为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顾问。
沙利文的人物履历包括1976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1998年获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自2014年以来,沙利文一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他接替布林肯担任了副总统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还担任过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部主任。在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时,他担任过她的幕僚长。杰克·沙利文曾是希拉里竞选总统时属意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人选。当时,希拉里甚至曾放言称沙利文未来有如竞选总统的可能。沙利文曾掌管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并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创建了反对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国家安全行动组织”,该智库几乎囊括了民主党建制派外交和国家安全圈的重要成员。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