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国反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布拉格之春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社会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国反应?布拉格之春

该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政府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以清除民主化的思想。

布拉格之春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语:Pražská jar;俄语:пражская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军事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英文:Operation Danube)才告终。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布拉格之春"研究项目披露苏联出兵捷克新史实

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国反应?布拉格之春

不同于大多数莫斯科官员,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直到最后一刻都仍在寻求政治解决而不是军事入侵。他把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书记杜布切克看成是自己的盟友;

而苏联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早在出兵捷克的4个月前就说过,华沙条约国家任何时候都愿意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军事上的“帮助”;

苏联的“鹰派”,包括当时的总理柯西金最终影响和改变了勃列日涅夫的立场,决定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最强烈的反对者是东德共产党总书记乌布利希,东德也是第一个给布拉格贴上“反革命”标签的国家,但却仅仅让他们的士兵象征性地参与入侵行动。

“布拉格之春”国际研究项目由奥地利路德维希.博尔茨曼研究所一个最初研究奥地利和苏联在1968年的关系的计划发展而成。项目负责人卡尔讷说,参加项目的共有60名专家,他们来自奥地利、俄罗斯、捷克、德国和美国。

研究项目在一年前开始,将于明年8月21日华沙条约国家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40周年纪念日完成。

据捷新社报道,捷克近代史研究所主任奥德里希.杜马说,这些史料对捷克史学家来说毫无新意。这个项目的最大贡献在于文件在德国出版后,可以使这些事实在国际上更加广为人知。

此外,杜马认为这个项目能够对俄罗斯施压让其披露更多的文件。他说,俄罗斯不情愿公开文件,他们扣压住最重要的材料。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指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在苏联认为,其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捷克斯洛伐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

扩展资料:

"布拉格之春"事件的背景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领导人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

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

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领导人。

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

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春

请问 布拉格之春 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扩展资料:

事件背景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的秘密报告中对于斯大林提出了批评,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共产党体制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进入60年代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兼总统安东尼·诺沃托尼的统治开始动摇。

1967年,在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大会上,帕维尔·科胡特、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作家开始批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67年10月末,学生在布拉格市区又发起了关于学生宿舍设施的****,最终被党部派出的警察队伍镇压。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运动。从60年代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虽然从1967年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但形势仍未好转。经济困难导致部分工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春

专题推荐:

欧锦赛2024动态

2024年欧洲杯资讯

巴西甲级联赛积分榜

巴西甲级联赛资讯

巴西足球甲级联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