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意味着什么

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给我们带来惊喜,而近日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了,这意味着什么了,验证了什么呢?那么下面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吧!

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5月8日13时49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航天工程

完美验证七大关键技术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适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采用“返回舱+服务舱”的两舱新构型。飞船既可以应用在近地轨道,支撑我国空间站建设,还能胜任载人登月等更遥远深空的探测重任,更具备着“运人+运货”的强大本领,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尤其是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就是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方案的正确性。据了解,为了验证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五院研制团队为试验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飞行事件。在轨飞行过程中,试验船要完成数十个关键动作,开展多项搭载试验,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成功发射到安全返回,试验船表现完美。对五院而言,他们最关心的、关系到任务的成败的7项关键技术一一得到验证,为下一阶段的新飞船研制指明了方向。

中国载人飞船技术从跟跑到并跑载人航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能够促进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向前发展。根据官方公开的资料,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探索载人航天技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代号为“714工程”的载人航天计划全面推进,该工程的“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研制计划也正式上马。但由于种种原因,“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研制最终停止。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我国载人航天大幕徐徐开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在绕地球14圈、飞行21小时后启动返回程序,顺利返回,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

从1999年至今,我国总共发射了11艘神舟飞船,包括6艘载人飞船和5艘无人飞船,并且还发射了2个空间实验室,共有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最长在轨时间达30天;实现多个首次——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首次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在5月5日晚举行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此次任务后,将先后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期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面向中国载人航天向更遥远的深空挺进的任务需求,2015年,五院论证提出研制新飞船试验船开展高速再入飞行试验的方案。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短短三年间,五院便完成了方案设计、产品研制、整船总装、综合测试、大型试验,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从无到有打造出了这艘承载新希望、开拓新“天路”的新飞船试验船。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航天工程

经过任务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的天地往返航天器相比,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能力毫不逊色,都具备适应多任务需求能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兼顾陆上和水上着陆能力等。

新飞船更加智能,飞船的GNC系统可以独立控制飞船飞行,进一步提高了自主运行能力,提高了在轨生存能力和应用潜力,同时降低了维护运营成本,对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型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飞船还能自己给自己“看病”。在飞行过程中它实时关注着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系统智能的算法自己给自己“诊病”,找到病灶并临时或长久剔除病灶。

新飞船性价比更高。新飞船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为了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被航天工程师设计成可重复使用,如星敏感器、计算机等一些高价值的设备,经过优化设计由服务舱调整至返回舱安装,这样就可以随返回舱返回后进行回收利用。在返回舱外包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轻质防热结构,执行完任务后只需更换轻质防热结构,经过规范严格的检测,就可以再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了实现多功能使用,新飞船采用“搭积木”式的模块化设计。不同的任务需求,通过相同的返回舱和不同的服务舱的配置就可以完成。

试验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据了解,后续五院将结合任务需求,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深化论证,尽快完善和研制具备高承载人数和货运运输能力、适应近地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使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全面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为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更大力量。

相关文章推荐:袁天罡预言2020年五星连珠会发生吗2019年下半年天象时间日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日食2019年12月流星雨有哪些2020年什么时候有金牛座流星雨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中国第一个火箭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69年11月,长征一号火箭首次试飞,由于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

研制历程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组建成立。当时的中国,火箭事业几乎为零。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我国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生产、制造导弹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失败。

1963年4月2日,国防部五院科技委召开年会,由钱学森主持,讨论通过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地地导弹技术发展途径”,确定了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设计导弹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向周恩来总理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1965年1月,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受到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1965年2月18日——3月7日,第七机械工业部党委和第一研究院党委召**议,经反复讨论和研究,提出在1971年完成“八年四弹”(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具体实施步骤。

1965年4月,国防科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和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等系统以第四机械工业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讨论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并作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代号“651”。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提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规划方案。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工委的委托,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和工作安排会议”(代号为651会议)。

初步确定了卫星方案,并将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任务分配给上海机电设计院(1965年迁北京后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研究院)。

1966年1月,根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第七机械工业部确定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一、二级在远程液体导弹基础上进行设计,有关改变飞行程序和弹道计算的工作由第一研究院承担。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地面系统会议(代号为651地面会议),讨论和确定651任务地面系统方案、分工以及具体落实。

1966年4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了“人造卫星轨道选择会议”。会议提出了选择轨道倾角的五条原则,并确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倾角应在60度和70度之间。

196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CZ-1),整个工程代号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从此具备自行研制导弹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的研制任务由第八研究院转交给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级决定抽调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孙家栋等18名技术骨干支援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了试车工作。

1970年2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合练火箭出厂,到酒泉发射场进行靶场合练。

1970年3月26日,长征一号火箭出厂。

1970年4月8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技术阵地完成第一次总检查。

1970年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听取了长征一号测试检查情况、东方红卫星测试检查情况以及发射准备情况。16日周恩来总理同意摘掉过载开关,批准长征一号火箭转往发射阵地。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44秒,长征一号升空,21点45分23秒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了世界。

载人火箭顶部有一个尖顶是什么

载人火箭顶部的尖顶为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

与一般火箭圆锥形的头部很不相同。装在飞船顶端,由塔架、逃逸发动机和分离发动机组成,发生紧急情况时,逃逸发动机迅速点火,使航天员座舱(返回舱)与固体火箭分离,迅速脱离危险区,然后分离发动机启动,将座舱与塔架分开,以便用其他回收系统使座舱安全着陆。

逃生塔特点是逃生塔分离为向前分离;逃生塔分离时芯级仍处于工作状态,具有较大过载;逃生塔分离时在低空进行,空气阻力较大,需考虑空气阻力影响;由于逃生塔与运载火箭沿同一轨道飞行,并且运载火箭仍在加速运动,为防止逃生塔与运载火箭相碰撞。

美新一代火箭将设逃生系统

私营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明年将测试一项新技术,利用太空舱自身的转向推进器使之脱离发生故障的火箭。波音公司则计划在其CST-100飞船上使用类似的推进器中断飞行系统。太空站宇航员搭乘的俄罗斯“联合”号飞船配备了“阿波罗”式的火箭推进发射逃生塔。

在“联合”号飞船47年的飞行中,其逃生系统曾经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过一次。美国宇航局要求商业航天器的安全性达到其原有太空船的1000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逃逸塔

专题推荐:

欧锦赛2024动态

2024年欧洲杯资讯

巴西甲级联赛积分榜

巴西甲级联赛资讯

巴西足球甲级联赛资讯